(

)

怀
山水田园
写景
咏物
情感
写鸟
赞颂
抒怀
赞美
柴门之趣

赏析

这首《摸鱼儿五首(其三)》由清代诗人蒋敦复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向往。“买陂塘、旋栽杨柳”,开篇即以“买”、“旋栽”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购买池塘并立即栽种杨柳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柳边长聚鸥鹭”,进一步渲染了池塘边的宁静与和谐,鸥鹭在柳树下聚集,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生态图景。“双溪千树村家独,问讯桥名红土”,诗人通过描述双溪边的千树环绕、村落独立,以及询问红土桥名的细节,展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受。这里的“红土桥”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向往。“君小住。爱居士、头衔自把清凉署”,诗人表达了希望短暂停留的愿望,并以“居士”自居,赋予自己一个“清凉署”的头衔,暗示了他追求心灵宁静、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浮生未误。看风月情怀,烟霞痴痴,高卧此林坞”,诗人感慨人生虽短暂,但能在此欣赏到风月之美,体验烟霞之奇,享受林坞之静,实为难得。这里通过“痴痴”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痴迷与热爱。“人间世,第宅王侯几许。夕阳芳草无主”,诗人将人间世与自然美景进行对比,指出王侯贵族的豪华府邸虽多,却不及自然中的夕阳芳草自由自在。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财富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思考。“云山四壁堆图画,移取神仙家具”,诗人想象云山四壁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神仙的家具搬入其中,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神秘。“花影度。听弹瘦湘弦,一鹤来微步”,描绘了花影随风轻移,诗人倾听湘弦之音,一只鹤缓缓而来,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与诗意。“柴门日暮。但枯笠寻诗,瘿瓢贳酒,三两素心侣”,最后,诗人以日暮时分的柴门为背景,描绘了独自寻诗、借酒消愁,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时光的情景,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与真挚友谊的珍视。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