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
学
诗
(
其
四
)
上
堂
拜
父
母
,
甘
旨
手
自
供
。
入
庙
罗
豆
笾
,
祀
我
祖
与
宗
。
死
者
魂
魄
安
,
生
者
恩
义
隆
。
一
门
无
二
志
,
謦
欬
生
春
风
。
岂
惟
薰
闾
里
,
上
闻
天
九
重
。
祥
云
及
膏
雨
,
滋
我
庭
下
松
。
孰
云
唐
虞
远
,
不
得
身
遭
逢
。
由
来
豪
杰
士
,
世
世
皆
时
雍
。
亲情
励志
写景
怀古
颂扬父母恩义
家宅仪式
祈福祭祀
鼓励
赏析
这首诗《勉学诗(其四)》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通过描绘家庭礼仪和祭祀场景,表达了对孝道、家族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首句“上堂拜父母,甘旨手自供”,描绘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亲自准备美味的食物供奉双亲,体现了孝道的核心价值。接着,“入庙罗豆笾,祀我祖与宗”则转向家族祭祀,通过祭拜祖先,强调了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对先人的尊重与怀念。“死者魂魄安,生者恩义隆”两句,既是对已故先人的哀思,也是对在世亲人之间深厚情感的赞颂。家族成员间和睦相处,彼此间的言语和行为如同春风般温暖,不仅影响着家庭内部,也能够熏陶整个社区乃至更广的社会环境。“岂惟薰闾里,上闻天九重”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和谐氛围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邻里乡亲,甚至可以传达到朝廷之上,表明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得到高层的认可与推崇。最后,“祥云及膏雨,滋我庭下松”以自然景象比喻,象征着美德与和谐如同雨水滋润万物,滋养着家族的根基——如同庭院中的松树一样茁壮成长。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期许,也是对家族繁荣昌盛的祝愿。“孰云唐虞远,不得身遭逢”表达了对古代理想社会的向往,即使身处现代社会,仍能感受到那份追求和谐与理想的热忱。“由来豪杰士,世世皆时雍”则总结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指出自古以来,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普通百姓,都渴望生活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中。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方孝孺对于孝道、家族和谐以及理想社会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方孝孺
408首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猜您喜欢
雷州雷祖庙联
清·徐琪
为一世振聩觉聋,蹈厉无前,鼓荡烟霾走精锐;愿四海祥风膏雨,威棱不露,弥纶天地养和平。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饮龙头镇
明·谢肃
马上见晨月,堠路行逶迤。遂入龙头憩,沙洲带蒲荷。榆柳荫华屋,正暑凉飙多。怡然逢故老,邀我还其家。大儿击燕筑,小儿閒齐歌。黍酒劝客饮,勿辞令颜酡。维㫺至正末,日夜忧干戈。太.....
和故人韵(其一)
宋·文天祥
去岁湟中谷,医疮咸粜新。一言堪救药,三秩敢贪嗔。自是仁由己,休论哲保身。当时若瘖默,何面见乡人。
题成趣轩
元·李士瞻
小小蔬园半亩畦,涉能成趣路成蹊。呼儿灌溉汲石井,留客待烹啼竹鸡。子荆居室称苟美,管宁锄金恒不迷。华构相承期勿坠,今人应与古人齐。
次韵答宪副弟二首(其一)
明·谢迁
自惭衰朽负明时,三径閒情酒一卮。棣萼依稀真念别,雁声嘹呖强裁诗。忠贞为国年犹壮,清白传家夙所期。翘首云衢千万里,要看竹帛令名垂。
琅琊义学联
清·李彦章
地称齐鲁遗风,向四览寻源,略仿古时州有序;我劝师儒设教,视三年敬业,要求初学德之门。
用立方韵二首(其二)
宋·葛胜仲
仕宦由来须遇合,未遇杜门宁穴榻。尊无泛蚁浪经春,突有悬貆偶乘腊。郡印还官得小休,桑枢席门何足羞。幽居不羡裴掌武,绿野堂前桥号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