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
寇
纪
事
骨
肉
离
居
西
复
东
,
今
朝
重
聚
一
堂
中
。
桃
源
偕
隐
休
嫌
僻
,
此
地
从
无
劫
火
红
。
亲情
离别
田园
赏析
这首诗《避寇纪事》由清代诗人王仲霞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骨肉团聚的温馨场景与对避难生活的感慨。首句“骨肉离居西复东”,开篇即点明了人物的分离与漂泊,西与东的相对位置,暗示了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接着,“今朝重聚一堂中”一句,情感陡转,表达了在历经离散之后,家人得以重逢的喜悦与温暖,一堂之中,充满了团圆的氛围。“桃源偕隐休嫌僻”,诗人以“桃源”这一典故,比喻避难之地,虽然偏远,但能暂时远离战乱,享受宁静的生活,表达了对避难生活的理解与接受。这里的“偕隐”不仅指共同隐居,也暗含了与世隔绝之意,强调了在动荡时期寻求心灵与身体的庇护。最后一句“此地从无劫火红”,则直接抒发了对避难地安全与平静的赞美,与前文的偏远形成对比,突出了避难之所虽处偏僻,却能免于战火,保持一片安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猜您喜欢
春暮过荥泽山下
清·陈以豫
夹路阴垂柳线长,流莺送客出山庄。惜无好梦留春住,愧有閒云笑我忙。斜日渐描人影瘦,落花轻衬马蹄香。回头欲认停车处,谷口烟横暮色苍。
送肖鹤陈邑侯五首(其三)
明·欧阳建
圭江南下水粼粼,荡涤冈州十载尘。墉隼自潜安用武,釜鱼翻活肯忘恩。霾云飞去山头露,皓月照来天骨真。千古循良应有传,翁乡之后更何人。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宋·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感松(其三)
宋·李光
每忆西湖九里松,眼明忽见紫髯翁。隐居庭院多栽种,为爱笙箫递晚风。
暮秋由一面山之金州长甸铺作(其六)
清·多隆阿
闻鸡复命驾,早渡碧流河。再行三五里,村小枕山阿。桥横东西涧,场筑南北坡。老农呼岁歉,害稼暑雨多。适逢三叉路,未敢率尔过。停车子细问,周行亦不讹。在原碾白草,踰岭陟翠螺。牧.....
和因上人午睡韵
宋·王之道
多谢高人问起居,惠然相过共秋蔬。栖栖众且疑夫子,碌碌谁知效阿奴。老去睡乡还积欠,君来诗社责新逋。便便一觉南窗午,短簟方床意不疏。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清明二首(其二)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