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秋意
抒情
哲理
寒空
秋雨
禅意
心境

译文

花宫仙音渐渐消散,月儿隐藏在高高的城墙后,钟声稀疏。
夜晚的冷风吹过霜林,惊落了片片落叶,清晨听到自然的声音,如机器般清新。
萧瑟的景象已融入寒冷的天空,寂静中仍有秋雨飘洒。
此刻我才意识到人生的漂泊无定,顿时心生想要归向平静和信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名为《宿莹公禅房闻梵》。从艺术风格上看,这首诗体现了李颀清新自然、意境超脱的特点。"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佛教仪式氛围。"花宫"指的是寺庙,而"仙梵"则是对佛教梵音的美好称呼,这里表达了远离尘世、崇高神圣之感。月光下,高城中传来稀疏的钟声和时间的流逝,使人感到宁静而又有些许孤寂。"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这两句则是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夜晚时分,霜冻的树林里传来落叶的声音,而到了黎明,天籁(一种古代乐器)开始奏响,它那清脆而又纯净的声音仿佛唤醒了心灵深处的某种共鸣。"萧条已入寒空静,飒沓仍随秋雨飞。" 这两句通过对萧瑟声响和秋雨的描绘,增添了一层凄凉与寂寞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季节更迭、万象更新的感悟。"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和精神追求。面对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的不实性,诗人感到自己的人生没有稳固可靠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向佛教寻求心灵寄托的愿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归宿。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寺庙氛围、自然声音和季节更迭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心路历程。

李颀

125首
李颀(690?—751?),字、号均不详,汉族,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李颀擅长七言歌行,诗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猜您喜欢

寄然镜潭
宋·许棐
镜潭炯炯秋无底,著一纤云也是多。禅外当无些子事,如何犹有作诗魔。
赠道微禅师
唐·李洞
铜瓶涩泻水,出碛蹑莲层。猛虎降低鼠,盘雕望小蝇。通禅五天日,照祖几朝灯。短发归林白,何妨剃未能。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一)
唐·李白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题宣州开元寺
唐·张乔
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为章道祖作颇及葛藤·华藏庵
宋·葛立方
鲜健庞翁今罢参,柱杖挂壁云迷庵。开花聊幻仙七七,逗机更说禅三三。未办浮丘招挹袖,且邀弥勒与同龛。庵中认得华严界,何用宗风谈北南。
戏赠画僧
明·孙传庭
悟得菩提色即空,冥然意象画图中。閒临竹石知禅在,静写昆虫见性同。不是毫端藏佛解,安能腕下夺天工。偶成净土莲花瓣,却与人间一样同。
莲花寺秋感
清·姚椿
佛镫照客梦,秋气空人心。不历世味艰,安知禅定深。轮蹄滃余壒,钟磬生曾阴。孤花明寒衣,清诗调王琴。肃肃霜下羽,槭槭风间林。归思一以驰,君听空外音。
赠琴棋僧歌
唐·张瀛
我尝听师法一说,波上莲花水中月。不垢不净是色空,无法无空亦无灭。我尝听师禅一观,浪溢鳌头蟾魄满。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寸寒灰冷灯畔。我又听师琴一抚,长松唤住秋山雨。弦中雅弄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