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暨
阳
书
院
追
悼
申
耆
先
生
夫
子
论
文
地
,
重
来
倍
黯
然
。
空
阶
曾
种
竹
,
涸
沼
旧
存
莲
。
大
业
千
秋
在
,
高
名
四
海
传
。
钟
期
今
已
渺
,
凄
绝
伯
牙
弦
。
悼亡
怀古
抒情
读书
写景
地点
赞美
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谢蕙所作的《过暨阳书院追悼申耆先生》,通过“过暨阳书院”这一场景,表达了对逝去的申耆先生的深切怀念与追思。首句“夫子论文地”,以“夫子”指称孔子,暗含对申耆先生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赞誉,同时点明了书院作为学术交流之地的历史意义。接下来的“重来倍黯然”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再次来到书院时内心的沉重与哀伤,这种情感的强烈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空阶曾种竹,涸沼旧存莲。”这两句描绘了书院环境的变迁,竹与莲的意象不仅象征着往日的生机与美好,也隐喻了先生的品格与成就如同竹与莲一般,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留存在人们心中。通过“空阶”和“涸沼”的描述,诗人巧妙地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大业千秋在,高名四海传。”这两句是对申耆先生功绩与声望的高度评价,强调其贡献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影响深远。这不仅是对先生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颂扬。“钟期今已渺,凄绝伯牙弦。”最后两句运用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与哀悼之情。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象征着知音难觅的悲凉,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申耆先生的敬仰与不舍。通过“凄绝伯牙弦”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而深刻。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暨阳书院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申耆先生生平与成就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知识传承与文化记忆的思考。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