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成
彦
病
以
诗
来
问
所
以
治
病
者
作
诗
答
之
四
大
假
合
初
不
真
,
筋
脉
缠
络
相
依
因
。
□
□
□
□
类
芭
蕉
,
须
臾
变
灭
如
浮
云
。
风
寒
暑
湿
起
众
疾
,
痛
楚
展
转
劳
吟
呻
。
医
工
对
治
巧
用
药
,
分
别
佐
使
甘
酸
辛
。
须
知
病
者
谁
受
病
,
其
中
必
有
不
病
人
。
于
斯
荐
取
自
调
伏
,
沈
痾
消
散
如
埃
尘
。
本
来
面
目
只
一
体
,
安
用
更
分
精
与
神
。
欲
识
其
中
不
病
者
,
即
是
毗
卢
清
净
身
。
抒情哲理
病痛
修行
身体
精神
禅意
解脱
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名为《邓成彦病以诗来问所以治病者作诗答之》。诗中探讨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哲学思考。诗的开头提到“四大假合初不真”,指出身体是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构成的假象,并非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接着,诗人以“筋脉缠络相依因”描绘了人体内部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结构,如同芭蕉叶脉般交织。随后,通过“须臾变灭如浮云”和“风寒暑湿起众疾”等句子,形象地描述了疾病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并影响个体健康,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接下来,“医工对治巧用药”部分,诗人赞扬了医生运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智慧与技巧。通过“分别佐使甘酸辛”强调了药物配伍的重要性,以及不同药性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诗人在此处提出“须知病者谁受病,其中必有不病人”的观点,暗示了疾病的根源可能并非完全在于身体本身,而是包含了心理、精神层面的因素。最后,诗人通过“于斯荐取自调伏,沈痾消散如埃尘”表达了通过自我调适和内心平静,可以达到疾病痊愈的效果。他进一步阐述了“本来面目只一体,安用更分精与神”的哲理,即人的本质是统一的整体,不应过分区分肉体与精神。最后,“欲识其中不病者,即是毗卢清净身”则点明了真正的健康状态,即内心纯净、无病无患的状态,如同佛教中毗卢遮那佛的清净之身。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医学治疗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健康与疾病。
李纲
1653首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