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月
十
四
至
十
六
日
无
月
二
首
(
其
二
)
不
见
团
圆
桂
景
森
,
清
辉
一
片
本
常
今
。
欲
看
静
夜
千
家
昼
,
先
扫
长
空
万
里
阴
。
宇
宙
光
明
思
佛
掌
,
儿
童
嚬
蹙
见
人
心
。
茫
茫
千
里
凭
谁
问
,
每
使
良
辰
罢
访
寻
。
写景
秋节
宇宙哲理
怀古抒情
儿童视角
思乡之情
情感表达
写山
赏析
这首宋诗《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主要描绘了中秋时节没有月亮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句“不见团圆桂景森”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佳节未能观赏到明亮月色的遗憾,"桂景森"通常象征团圆和明亮,而此处的“不见”则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接下来的“清辉一片本常今”暗示了虽然此刻没有明月,但月光的清冷幽静始终如一,诗人以此来寄托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欲看静夜千家昼"描绘出在寂静的夜晚,人们期待着月光普照的场景,然而此刻却只能感受万里的阴霾。“先扫长空万里阴”进一步强调了无月之夜天空的暗淡,与明亮的月夜形成对比,也寓含了诗人对阴霾消散、光明重现的期盼。“宇宙光明思佛掌”运用了佛教意象,将宇宙的广阔与佛光相联,表达对智慧和光明的追求。“儿童嚬蹙见人心”通过儿童的神情变化,反映出人们对月光的向往和失望,同时也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茫茫千里凭谁问”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无月之夜的孤独感,无人能解其心绪。最后,“每使良辰罢访寻”总结了诗人对无月之夜的感受,即使美好的时光也无法弥补没有月亮的缺憾,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猜您喜欢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
寄李舍人雯
明末清初·侯方域
金陵门外昔同游,归去衰迟有故丘。六季春城喧野雀,三山云气黯江楼。嵇康辞吏非关懒,张翰思乡不为秋。最是月明照颜色,平芜烟雨使人愁。
再游雅山分韵得秋字
元·陈镒
人生宇宙内,起灭同浮沤。云胡事形役,局局怀抱忧。今我及数子,萧散真寡俦。已无外物絷,偶往成胜游。佳哉雅山境,翠竹森琳球。复此展清宴,兴逸聊赓酬。林深鸟雀聚,原旷禾黍稠。时.....
舟中不寝奉怀齐安潘大临蕲春林敏功
宋·谢逸
病夫不寐百忧集,起视斗柄东南倾。山林畏隹万壑笑,天地黯惨孤舟横。此身老矣几寒暑,四海茫然谁弟兄。江西米贵斗三百,好去淮南访友生。
重过钱子愚园中用壁间韵
明·沈明臣
重来却怪旧游稀,绿满郊原杏子肥。翠幄晴骄微雨色,青溪阴借夕阳辉。花藏数蝶惊人散,燕领双雏傍客归。一夜乡心生白发,越王台下杜鹃飞。
寄姚春木
清·梅曾亮
曾访夷门客大梁,更寻耆旧溯襄阳。秋风昨已归张翰,前辈今谁过孝章。家食若为三亩计,国闻曾备五车藏。陈编亦有平生志,愧子逍遥一草堂。
仲宗过筠庄作诗见招且有借庵之意次其韵
宋·李弥逊
横山留我正青眼,不是归心久更微。病后团蒲随地隐,望中落木故园稀。一区已办云为盖,四壁但从山作围。不厌是中无一物,径来相就老禅扉。
昌甫同过竹院和其韵
宋·韩淲
北客相从能几家,故庐谁复话京华。君因父母思仍赋,我亦姻㜕怅不哗。竹院风烟元有地,玉溪人物岂无涯。同来大半多先契,冻雨吹寒湿岸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