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日
同
宾
客
登
黄
鹄
山
曾
胡
两
祠
望
远
群
公
整
顿
好
家
居
,
又
见
边
尘
战
伐
馀
。
鼓
角
犹
思
助
飞
动
,
江
山
何
意
变
雕
疏
。
三
年
菜
色
灾
应
澹
,
一
树
岩
香
晚
未
舒
。
我
亦
浮
沉
同
湛
辈
,
登
盘
愧
食
武
昌
鱼
。
写景
地点
边塞
抒情
秋节
山水
田园
怀古
战争
登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宾客在秋日登临黄鹄山,瞻仰曾胡两位先贤祠堂的同时,对国家局势的感慨。首句"群公整顿好家居"暗示了时局暂时安宁,但紧接着的"又见边尘战伐馀"则揭示了边境仍有战事,战争的痕迹犹在。"鼓角犹思助飞动"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江山何意变雕疏"感叹江山美景依旧,但人事沧桑,暗示了社会的变迁。接下来的"三年菜色灾应澹"反映了连年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百姓生活困顿。"一树岩香晚未舒"以岩香晚开比喻战乱后的复苏缓慢,期待着和平的到来。最后,诗人以"我亦浮沉同湛辈"自比,表示自己与大众一样身处动荡之中,同时表达了对未能为国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惭愧,"登盘愧食武昌鱼"借武昌鱼寓意丰饶,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未能尽责的自责。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流露出个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张之洞
215首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