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边塞
抒情
秋节
山水
田园
怀古
战争
登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宾客在秋日登临黄鹄山,瞻仰曾胡两位先贤祠堂的同时,对国家局势的感慨。首句"群公整顿好家居"暗示了时局暂时安宁,但紧接着的"又见边尘战伐馀"则揭示了边境仍有战事,战争的痕迹犹在。"鼓角犹思助飞动"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江山何意变雕疏"感叹江山美景依旧,但人事沧桑,暗示了社会的变迁。接下来的"三年菜色灾应澹"反映了连年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百姓生活困顿。"一树岩香晚未舒"以岩香晚开比喻战乱后的复苏缓慢,期待着和平的到来。最后,诗人以"我亦浮沉同湛辈"自比,表示自己与大众一样身处动荡之中,同时表达了对未能为国为民做出更多贡献的惭愧,"登盘愧食武昌鱼"借武昌鱼寓意丰饶,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未能尽责的自责。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既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也流露出个人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张之洞

215首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