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宿
婉约词
春日词
抒情
情感闺怨

赏析

这首《应天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里的慵懒与愁绪。首句“枕屏生绿山眉展”,运用拟人手法,将屏风上的绿色描绘成山峦,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梦中醒来时的朦胧景象,仿佛屏风上的绿意唤醒了她的眼前之景,如同山眉般舒展。接着,“薄睡起来微带倦”则进一步描绘了女子从轻眠中缓缓醒来,略显疲惫的状态。接下来的“鹃声唤,莺声怨,花落絮飞春不管”,通过自然界的鸟鸣和花絮的飘落,营造出一种春天特有的生机与哀愁并存的氛围。鹃鸟的呼唤和黄莺的哀怨,似乎在诉说着季节更迭中的无奈与感伤,而花落絮飞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一切都与女子的心绪紧密相连,她仿佛被这春日的景象所触动,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宿妆临镜懒,闲了粉奁香碗”则直接描绘了女子面对镜子时的慵懒态度,她不愿化妆打扮,甚至懒得去使用那些装饰品,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她内心的愁绪与疲惫。最后一句“道是愁深病惯,如何心绪乱”揭示了女子内心的真实状态——她或许已经习惯了这种愁苦与病态,但为何此刻心绪如此混乱,难以自持?整体而言,《应天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女子在春日里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

项鸿祚

221首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猜您喜欢

陇上别
明·李流芳
青青陇上麦,离离江边树。此地曾别郎,细雨湿归路。郎亦从此去,侬亦从此辞。感彼路傍人,道侬相送时。不忍与郎别,又不随郎去。只是牵郎衣,踌躇复不语。斫枝斫连理,折花折并头。今.....
壬午对镜一首
明·黄省曾
宝镜照颜色,不回桃李春。因思少年日,如作梦中人。此去化无巳,后来看岂真。飘飘出尘气,难与映麒麟。
鹧鸪天(其一)怨别
宋·严仁
一径萧条落叶深。离肠凄断月明砧。征鸿送恨连云起,促织惊秋傍砌吟。风悄悄,夜沈沈。鸳机坐冷晓霜侵。挑成锦字心相向,未必君心似妾心。
如梦令
明·陈子龙
红烛逢迎何处,笑倚玉人私语。莫上软金钩,留取水沉香雾。难去,难去,门外杏花春雨。
再赋个侬(其二)
明·王彦泓
料峭新寒快雪晴,红绵香袜制初成。炉熏那及郎心暖,蜡照偏知妾影清。风雨不磨金石契,黄昏频候剪刀声。庭梅开否亲来探,又得身前一度行。
阮郎归·效姜尧章体
宋·黄升
粉香吹暖透单衣。金泥双凤飞。闲来花下立多时。春风酒醒迟。桃叶曲,柳枝词。芳心空自知。湘皋月冷佩声微。雁归人不归。
蝶恋花(其二)
宋·赵长卿
天净姮娥初整驾。桂魄蟾辉,来趁清和夜。费尽丹青无计画。纤纤侧向疏桐挂。人在扶疏桐影下。耳畔轻轻,细说家常话。年少难留应不借。未歌先咽歌还罢。
清平乐(其二)妓诉状立厅下
宋·王灼
坠红飘絮。收拾春归去。长恨春归无觅处。心事顾谁分付。卢家小苑回塘。于飞多少鸳鸯。纵使东墙隔断,莫愁应念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