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
之
送
至
京
口
别
去
有
诗
和
之
(
其
二
)
相
送
不
知
远
,
直
到
江
头
住
。
遥
遥
一
片
心
,
随
我
江
北
去
。
子
心
在
江
北
,
我
心
在
江
南
。
身
心
不
相
谋
,
日
夕
长
酣
酣
。
离别
送别
情感
思乡
思思念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鏊所作的《秉之送至京口别去有诗和之(其二)》。诗中描绘了朋友分别时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远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首句“相送不知远”,点明了送别的场景,朋友之间的情感深厚到连离别的距离都变得模糊不清。接着,“直到江头住”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送别者直至江边才依依不舍地停下脚步,表现了送别时的难舍难分。“遥遥一片心,随我江北去。”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即使朋友已经离去,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如同江水一般,绵延不绝,随风飘荡,直达对方所在的地方。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子心在江北,我心在江南。”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心灵相通,虽然身处两地,但彼此的心却紧紧相连,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依然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存在。这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心灵的契合。最后,“身心不相谋,日夕长酣酣。”这两句以一种略带无奈的语气,表达了尽管身心无法相聚,但两颗心却在日日夜夜中相互陪伴,沉浸在思念与回忆之中。这里的“长酣酣”不仅指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情感的深厚与持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友情的真挚与深沉,以及分别后对朋友的无尽思念。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使得诗歌既有情感的深度,又富有画面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王鏊
859首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