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
子
弟
浪
有
虚
名
落
世
间
,
自
惭
无
实
骨
毛
寒
。
未
年
三
十
身
先
倦
,
才
得
一
官
心
已
阑
。
卜
宅
拟
寻
栽
药
圃
,
买
田
宜
近
钓
鱼
滩
。
他
年
子
弟
重
相
见
,
藜
杖
蓑
衣
笋
箨
冠
。
怀古抒情
母爱
惜时
田园
送别
赏析
这首诗《寄子弟》由宋代诗人周谞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首联“浪有虚名落世间,自惭无实骨毛寒”以“虚名”与“无实”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世间的名声与实际成就不符的自我反省,以及内心的羞愧与不安。这里的“骨毛寒”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寒冷与孤独,暗示了他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空虚与失落。颔联“未年三十身先倦,才得一官心已阑”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疲惫与厌倦。在尚未到而立之年时,他就感到了身心的疲惫,对官场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这种对年龄与职业的双重压力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挣扎。颈联“卜宅拟寻栽药圃,买田宜近钓鱼滩”则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他计划寻找一处远离尘嚣的地方,种植草药,或是购买靠近钓鱼滩的土地,过上一种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这种转变体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平和的愿望。尾联“他年子弟重相见,藜杖蓑衣笋箨冠”以未来相聚的场景结束全诗,预示着即使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与后辈重逢时,诗人将以更加朴素、自然的形象出现。这不仅是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传承与连接的期待,暗示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规划,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普遍的人性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周谞
1首
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知新会县。因不愿推行新法,弃官归田。著有《孟子解义》、《礼记说》。门人称周夫子。事见明嘉靖《尤溪县志》卷六、卷七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忆家园廿六首(其二十六)稻田
明·顾清
侬家世业本耕农,远客思乡却自侬。柳外平畴夜来梦,万行新绿舞薰风。
吾与吟(其十一)
明·顾允成
桐江滩上雪霏霏,独拥羊裘一钓垂。古人冷淡今人笑,南山又见北山移。
德兴邑廨石刻(其二)
宋·无名氏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
后醉中放歌五章(其二)
明·胡应麟
君不见阮嗣宗,竹林白眼天朦胧。君不见陶元亮,破帽东篱漉家酿。五斗何如归去来,长啸垆头兴逾王。谢公双屐嵇公琴,明哲胡为异霄壤。步兵臧否吾所师,柴桑三径嗟无资。当时一官不自保.....
病起过魏园二首(其一)
明·王廷陈
卧痾颜鬓怜予改,力疾池亭为子来。随处琴尊临水石,任情歌吹入莓苔。禽鱼狎客晴偏聚,花药娱人晚竞开。共惜群芳行欲歇,莫辞中夜醉方回。
题戴司寇所藏张翚小景四幅(其四)
明·顾清
斗帐无风铁砚冰,梅花未要雪天晴。坐来尚有关心处,时复空山折竹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