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写景
山水
抒情
赞美
春日
地点
城市
春花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曾巩的《百花堤》,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人将百花堤比喻为清澈湖水中的沙粒,暗示其隐藏于荒草之下,未经人赏识。他自比为发现者,决心发掘并精心修复此地,使之成为一处极幽静的去处。堤岸笔直如砥,平整开阔,足以让骏马驰骋。百花堤四周被繁花围绕,清露滴落,香气四溢,绿杨成荫,微风中带着芬芳,时而变换。飞桥凌空,楼阁若隐若现于云雾之间,直通至城市的高处,仿佛连通了海岱之景,尽收眼底。曾巩感慨自己虽非治州的杰出人才,但年岁丰饶足以供给百姓稻米,他满足于能让众人饱食欢笑,内心宁静,对外界名利无甚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百花堤的美景以及诗人淡泊致远的人生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曾巩

457首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