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
写花
季节-春天
怀古
情感-悼亡
咏物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巩的《种牡丹》,主要描绘了诗人冬季种植牡丹的期待与春天观察其生长变化的心境。首句“经冬种牡丹”表达了对来年花开的期盼,然而接下来的“春条始秀出,蠹已病其芽”揭示了种植过程中的困难,幼芽受到蛀虫侵害,显示出生命的脆弱。诗人接着写到“柯枯叶亦落,重寻但空槎”,牡丹枝干枯萎,叶子凋零,只剩下光秃的枝桠,令人失望。尽管朱栏依旧照耀,但牡丹已不再如初,只剩下了昔日的辉煌,“所待已泥沙”。最后两句“本不固其根,今朝谩咨嗟”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根基不稳,诗人不禁感叹,徒然嗟叹无济于事。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种牡丹的经历,寓言式地表达了人生和事业的不易,以及对根基稳固的深刻认识。曾巩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变迁,富有哲理。

曾巩

457首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