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
山
陆
趋
宿
南
岩
寺
北
风
越
南
山
木
稀
,
关
西
宦
子
常
念
归
。
远
烟
漠
漠
谷
日
瞑
,
前
路
回
回
冬
烧
微
。
村
舂
水
旋
疾
徐
应
,
滩
雁
夜
惊
高
下
飞
。
钟
鸣
骑
合
岩
寺
近
,
松
火
竹
深
开
石
扉
。
写景
地点
山水
抒情
冬天
村舂
水
鸟
雁
寺院
松火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铅山陆趋宿南岩寺》描绘了一幅深秋山行的画面。首句“北风越南山木稀”,写出了山间秋风凛冽,树木稀疏,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寂静的氛围。接着,“关西宦子常念归”点出主人公的身份,暗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远烟漠漠谷日瞑”描绘了远处炊烟袅袅,山谷在夕阳下显得苍茫,暗示了旅途的漫长和孤独。“前路回回冬烧微”进一步描绘了冬季山路上微弱的火光,可能是指行人的灯火,也可能是山火,增添了旅途的艰辛与未知。“村舂水旋疾徐应”通过村中石碾的转动声,表现出生活的节奏,与山间的宁静形成对比。“滩雁夜惊高下飞”则以雁群受惊飞起,增添了夜晚的生动感,也寓言了诗人内心的不安。最后两句“钟鸣骑合岩寺近,松火竹深开石扉”,以寺庙的钟声和松火、竹林、石扉的细节,描绘出诗人接近目的地,即将投宿的场景,给人以安宁与温暖的感觉。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以及对归宿的期待。
李梦阳
2163首
李梦阳(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汉族,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猜您喜欢
野望
唐·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与啸麓谈鄮山阿育王寺之胜啸麓为之神往有诗余更和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劳生念念馀尘土,笑口为君说鄮山。睡起随参香殿上,饭馀无事古松间。寒宵雪密茶初熟,精舍兰开衲未还。无用苓蔘治幽痗,深心回向一开颜。
太一湫
金·杨云翼
四崖环抱镜光平,数亩澄泓石底清。寒入井头千丈雪,净涵嵓际一天星。傍人争出鱼依势,衔叶飞来鸟护灵。日日东风送潮出,只应绝顶透沧溟。
游溪西寺
宋·华岳
寺觉重游好,僧期后会赊。青虫彫病叶,白鸟篆平沙。水瘦石生齿,山寒梅未花。功名今有待,且谒惠公茶。
癸卯仲冬望日登舟秦淮翌旦过龙湾出大江
明·陶安
舟发秦淮暮,西风正面来。朝从大江溯,风转两帆开。白鸟晴逾洁,黄芦冷未摧。潮平行正稳,几度见烽台。
游天竺寺
唐·崔颢
晨登天竺山,山殿朝阳晓。厓泉争喷薄,江岫相萦绕。直上孤顶高,平看众峰小。南州十二月,地暖冰雪少。青翠满寒山,藤萝覆冬沼。花龛瀑布侧,青壁石林杪。鸣钟集人天,施饭聚猿鸟。洗.....
初登金山得句(其一)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万叠银堆一点青,到来旷若换尘形。奔腾扬子原标胜,突兀金山更表灵。劫外沧桑凭水阅,空中楼阁借云停。江天无尽心如尔,顿使吟情入杳冥。
望水诗
南北朝·鲍照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河伯自矜大,海若沈渺莽。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