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怀古情感
励志
情感
友情的赞美
怀旧记梦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曾国藩所作的《酬九弟》,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个人风格的追求。首句“杜韩不作苏黄逝”暗示了对唐代诗人杜甫、韩愈以及宋代文豪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敬仰,同时也感慨他们的时代已去。接着,“今我说诗将附谁”表明他在当代诗坛中寻找可以共鸣和追随的典范。“手似五丁开石壁”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和力度,如同古代神话中的五丁力士开山辟路;“心如六合一游丝”则比喻他的诗心细腻敏感,如同游丝般飘忽不定却又坚韧不拔。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创作时的状态。“神斤事业无凡赏”中的“神斤”暗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达他对诗歌艺术的极高追求,认为自己的作品需要超越常人之赏识。“春草池塘有梦思”则借景抒情,寓含着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深深联系。最后两句“何日联床对镫火,为君烂醉舞仙僛”表达了诗人期待与知己共聚一堂,围炉夜话,通过诗歌畅饮,忘却世俗,沉浸在艺术的醉意中。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曾国藩作为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曾国藩

225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初名子城,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猜您喜欢

用沈仲律提学韵奉邀一首
明·李东阳
行囊又挂佛堂灯,可是缘诗尚爱僧。江上踏泥三日屡,城南冲雪两人曾。别来事与流年异,病起吾惭饱饭能。西望草堂三百步,敝鞍羸马到须登。
军中曲
清·宋泽元
将军饮美酒,红炉锦绣围。士卒栖毳幕,寒霜拥铁衣。铁衣相对泪如雨,眼前哀乐是谁主。将军二十便封侯,那识人间征战苦。
苏堪六十生日(其六)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种松日夜望松高,沧海沉冥一世豪。领取十年真实意,与君洗耳听松涛。
题南昌徐布政义景斋卷(其一)
明·韩雍
早岁携书上帝州,登科司宪又承流。老来归向高斋卧,景仰先贤总匹休。
早秋感怀
清·吴希鄂
烟树含愁莽大荒,西风一夜鬓成霜。知交迹共秋蓬散,羁旅人如社燕忙。坐对河山抚髀肉,转看花月絓离肠。祖生慷慨中流意,落日凉云水一方。
柬李东琪
清·洪升
闻君昨日到长安,驿路风尘乍解鞍。古寺楼台高避暑,晴天松柏昼生寒。亲知把臂他乡少,贫贱论交此地难。我自飘零归未得,秋江劝尔弄渔竿。
贫居自述(其五十八)
明·李孔修
种种贤才为国家,山林饶我弄烟霞。一瓢空贮千峰月,双眼轮看四序花。每向日间甘淡薄,便随梦里享荣华。欲从何处舒高眼,笑把浮名挂树丫。
宋·华镇
细风吹雨沾疏幕,夜久灯青寒尽落。未言金碗沃龙膏,且免邻墙旋彫凿。淄川老翁牙齿疏,四十始欲披儒衣。况是双鬓青丝好,不应便作衡门老。他年清切许雄飞,人间万事随动颐。不独千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