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写冬天的景色
寒冷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曾国藩所作的《夜直苦寒》,描绘了夜晚值勤时的严寒情景。首句“白虎西流朱鸟高”,以天文意象开篇,暗示时间已至深夜,星辰运转,朱鸟(南方之星)高悬,而白虎(西方之星)西移,营造出寂静而冷峻的氛围。“五更风利鸊鷉刀”进一步渲染寒冷,将寒风比作锐利的鸊鷉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风的刺骨和冷冽。接着,“劲寒战栗通心曲”写出了诗人身受寒气侵袭,连内心都感到颤抖,寒气直达脊背。“墙气冰霜上口毛”一句,通过描绘墙壁散发的寒气仿佛凝结成霜,附着在人的胡须之上,极尽寒冷之态。诗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却毫不退缩,“旷荡青天如可对,折旋丹地敢辞劳”,表达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即使面对广阔的寒夜,也敢于坚守岗位。最后两句“频闻交战呵金马,蓦入镫庐炙冻毫”,诗人借“交战”暗指夜间警戒,不断呵气取暖,甚至进入值班室(镫庐)烤火,以驱散寒冷,保持警醒。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夜直时的艰苦与坚毅,体现了其高尚的职责意识和坚韧的品格。

曾国藩

225首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初名子城,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