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日
写景
秋节
祭祀
赞美
春节
杂感

赏析

这首清代词人王贞仪的《念奴娇·祀灶》描绘了夜晚祭祀灶神的情景。开篇“行厨烟散,刚入夜、炊馀寒彻”写出了炊烟消散后的静谧和冬夜的寒冷,暗示着祭祀活动的开始。接着,“爆竹邻家初竞响,正是交年节”通过邻居的鞭炮声,点明了岁末交接的热闹气氛。词中“床脚烧灯,灰堆击帚,五祀辰方接”描绘了祭灶仪式的细节,床脚的灯火和清扫灰烬的动作,显示出对灶神的敬重。接下来,“底需祈报,但教香水无缺”表达了对灶神的祈求,希望家中香火不断,生活富足。词人以“不学致富阴家,刲羊供酒,叩祷纷烦热”批评那些过于繁琐的祭祀行为,认为简单诚心更为重要。随后,“饼豆一年惭一饯,言事凭君朝阙”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感慨,一年辛劳,只能以简单的祭品表达敬意。最后,“再拜尊前,非缘求媚,文字嗟薪积”表达了词人对学问的追求,不是为了奉承,而是出于内心的敬仰。结尾“封尘莫笑,爨火每自清洁”则以灶火的洁净寓言了词人内心的纯净与高尚。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祭祀灶神的风俗,融入了词人的生活哲学和对学问的崇尚,展现了清初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醉桃源·赵恭善生朝
元·王丹桂
前期三日是蕤宾。芝輧别紫宸。祥烟瑞霭结氤氲。同资诞玉真。才敏慧,性敦淳。常希道德邻。人间短景不堪陈。壶天别有春。
次李竹所先辈韵
元·朱晞颜
忆昔南宫角俊游,高名何事间陈楼。汉廷素擅无双誉,兰省今推第一流。吟策追随梅涧晓,书灯深窈竹房秋。遥知近注潜夫论,应是斯人可得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