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日
与
畅
大
夫
以
下
八
君
子
登
台
述
事
上
尽
高
台
复
有
台
,
海
天
睛
眼
逐
云
回
。
径
当
转
处
还
逢
石
,
坐
得
便
时
本
藉
苔
。
风
雨
重
阳
初
掩
霭
,
乾
坤
吾
道
政
徘
徊
。
县
公
自
送
江
州
酒
,
更
许
山
僧
供
茗
来
。
节日
秋节
写景
抒情
重阳节
登高述事
山水田园
赞颂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邵宝在重阳节与友人畅大夫等八君子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邵宝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登高过程中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首联“上尽高台复有台,海天晴眼逐云回”描绘了登高过程中的景象,仿佛步步高升,视野也更加开阔,直至海天一色,晴空万里,随着云朵的移动而变换着视角,展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颔联“径当转处还逢石,坐得便时本藉苔”则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登山途中的自然环境。山路蜿蜒,转角处常有石头阻挡,但正是这些自然的障碍,让行者得以在苔藓上歇息,增添了一份野趣和自然之美。颈联“风雨重阳初掩霭,乾坤吾道政徘徊”则转入对重阳节的感慨。虽然天气时有风雨,但正是这样的季节变化,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似乎在问自己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的道路究竟如何前行。尾联“县公自送江州酒,更许山僧供茗来”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在登高之后,不仅有县公亲自送上江州酒以助兴,更有山僧送来茶点,使得这次登高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享受。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人生思考,展现了诗人邵宝在重阳登高时的独特体验和情感世界,既富有画面感,又蕴含哲理,是明代文人山水诗作中的一篇佳作。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中秋无月
明·王越
年年遇着中秋节,活计虽贫强自欢。不似今年贫得甚,倚栏无个月明看。
重阳(其一)
宋·文天祥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祇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唐·马云奇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
九日陪越州元相燕龟山寺
唐·赵嘏
佳晨何处泛花游,丞相筵开水上头。双影旆摇山雨霁,一声歌动寺云秋。林光静带高城晚,湖色寒分半槛流。共贺万家逢此节,可怜风物似荆州。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张锡
九秋霜景净,千门晓望通。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天文丽辰象,窃抃仰层穹。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