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里
桥
上
望
浣
花
溪
逢
人
先
问
浣
花
溪
,
万
里
桥
头
路
向
西
。
锦
水
细
浮
红
叶
下
,
雪
山
高
压
白
云
低
。
炊
烟
绕
屋
斜
分
竹
,
落
雁
将
雏
晚
傍
堤
。
景
物
曾
经
离
乱
后
,
悬
知
当
日
是
幽
栖
。
写景
山水
春景
物候
红叶
冬日
怀念历史事件
抒情
历史和场景
思乡
悼亡
战争
离别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张谦宜的《万里桥上望浣花溪》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逢人先问浣花溪”,表达了诗人对浣花溪的向往和好奇,与当地居民交流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切探询。接下来,“万里桥头路向西”点明了诗人站在万里桥上,眺望远方的溪流,暗示着旅程的开始。“锦水细浮红叶下”描绘了锦江水面落叶飘零的景象,红叶随流水缓缓而下,增添了秋日的凄美。而“雪山高压白云低”则展现了远处雪山的雄伟,云雾缭绕,与近处的红叶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炊烟绕屋斜分竹”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息,炊烟袅袅升起,穿过竹林,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最后一句“落雁将雏晚傍堤”,以雁归巢的画面收尾,黄昏时分,大雁带着幼雏依傍河堤,寓意着家庭的团聚和安宁,也暗含着战乱之后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浣花溪畔的自然风光以及战乱后的宁静与祥和,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春暮过荥泽山下
清·陈以豫
夹路阴垂柳线长,流莺送客出山庄。惜无好梦留春住,愧有閒云笑我忙。斜日渐描人影瘦,落花轻衬马蹄香。回头欲认停车处,谷口烟横暮色苍。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岁暮舟居卧病怀寄金陵和上人
宋·贺铸
野泊岁云暮,念归期正赊。津童为过客,商舶是邻家。雪密鱼依罧,潮回蚌委沙。南州人健否,不寄早梅华。
饯中书侍郎来济
隋末唐初·李世民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