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怀乡之情
送别离情
写雨
地点
英江
季节
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山水的深深眷恋。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深。首联“别来孤棹多馀梦,望入故山无限情”,开篇即点明离别后,诗人独自行舟,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梦境中的回忆。这里的“孤棹”不仅指船只,也暗喻诗人孤独的心境,“馀梦”则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颔联“松径雨深苗药长,石台风煖笋篁生”,转而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雨后的松林小径显得格外深邃,药草在湿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石台上的微风温暖,竹笋和竹子在春日里蓬勃生长。这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生机勃勃生命力的赞美。颈联“村南犹忆社公会,云外空悬水乐鸣”,进一步深化情感。诗人回忆起村南的社公庙聚会,那是乡亲们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而远处的云层中,似乎还能听到水声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这两句将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尾联“惟有萝峰烟月好,天涯兄弟对圆明”,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虽然身处天涯,但心中有共同的美好记忆——萝峰的烟雾缭绕、月光皎洁,这成为了兄弟间情感的纽带。最后一句“天涯兄弟对圆明”,既是对兄弟间深厚情感的肯定,也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和谐、圆满生活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故乡和兄弟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猜您喜欢

雨后虚堂夜坐次方东轩参政韵
明·来复
紫芝岩下寺,淡泊偶同居。身老计从拙,心亲迹任疏。扫花风定后,题竹雨凉馀。时得论清赏,篝灯夜榻虚。
登大同角楼次刘草窗韵
明·王越
彩云飞过几层檐,楼上人呼酒载添。半壁夕阳红影瘦,一钩山色翠眉纤。我非能画王摩诘,谁是先忧范仲淹。遥想滕王旧时閤,潇潇暮雨捲珠帘。
偈颂二十五首(其二十五)
宋·释智愚
敛影穷原懒出扃,晓云如送又如迎。因思执手经行处,几听沙泉绕涧鸣。
夜宿王氏庄
明·唐顺之
微月挂孤壁,四山何悄然。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
晚过青峰寺
清·戢澍铭
雨过松花落野亭,泉声何处响泠泠。洞开幽壑腥龙气,石断危岩卧虎形。深院钟声僧饭白,虚堂幢影佛灯青。荒斋寂坐尘心净,修竹千竿月满庭。
和主师周自叙韵二首(其二)
明·陈繗
岁寒心事蚤相期,满耳清音只自知。花袅细风香起处,枕攲斜月梦惺时。乍惊波浪翻龙窟,却拟箫韶奏凤池。寄语茅山陶隐士,个中因甚日凄其。
应天长·萧寺岁暮,逢洞箫客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妆梅梦靥,流水步尘,黄昏梵宇深寂。又是染霜奁月,微微变林色。残年事,萧寺客。念过此、迅如烟驿。暮云外、一笑相逢,竟认头白。憔悴共天涯,往事旗亭,寻常付陈迹。几度意销魂断,.....
水调歌头(其一)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宋·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