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何
山
登
道
场
中
流
望
极
山
头
寺
,
溪
午
闻
钟
泊
柳
津
。
春
草
细
沾
微
雨
润
,
老
松
高
与
碧
虚
邻
。
鹤
归
烟
麓
书
堂
废
,
虎
去
寒
岩
藓
石
皴
。
无
奈
薄
游
归
路
晚
,
水
边
风
旆
湿
征
尘
。
写景
山水
春景
写雨
登高
地点
何山
感叹岁月
悼亡离别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永颐所作的《游何山登道场》,描绘了诗人游览山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流望极山头寺”,写诗人站在江流之中远眺山上的寺庙,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开阔景象。次句“溪午闻钟泊柳津”,描绘了午间在柳树下的渡口停船,悠扬的钟声回荡在静谧的溪边。第三句“春草细沾微雨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小雨过后,春草上沾染的湿润,富有生机。第四句“老松高与碧虚邻”,则以老松的形象,象征着岁月的沧桑和高洁的精神境界。第五句“鹤归烟麓书堂废”,通过想象白鹤归巢,暗示书堂的荒凉,可能曾经的读书声已成过往。第六句“虎去寒岩藓石皴”,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寂静,虎迹已无,只有岩石上的青苔见证了时光的流转。最后一句“无奈薄游归路晚,水边风旆湿征尘”,表达了诗人游兴已尽,夕阳西下,不得不踏上归途,风中的旗帜被晚风吹得湿润,沾染了旅途的尘土,流露出淡淡的离愁。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周围的自然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僧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花朝过刘金吾斋阁小饮即席赋
明·胡应麟
暖日暄风半画堂,金吾西第暮传觞。图书粲烂偏盈架,绿竹参差尽绕梁。赋就桃花潜弄色,吟馀梅萼乱飞香。接䍦颠倒休辞醉,能忆通家旧雁行。
思佳客·吴中作和绣谷
清·厉鹗
窄窄纹窗小小舟,空波一片漾难收。满天细雨曾成梦,压水凉阴半倚楼。深玉盏,暖香篝。夹纱衣薄不曾秋。吴中旧事君知否,晚泊荷花为洗头。
春兴四首(其四)
明·胡俨
地僻幽栖处,有时闻马嘶。每劳京国使,常过杜陵溪。径转苍苔滑,门临绿树齐。相看忘野逸,旋复惜分携。
拟庾子山咏画屏风诗(其二十四)
清·张鹤龄
斜阳下古台,画烛唤传杯。楚舞空江怨,燕筑暮云开。片云移翠竹,零雨落黄梅。天北星辰指,江南书剑来。
苧村烟雨
宋·顾禧
湖南几曲石桥底,细雨濛濛暗碧溪。欸乃渔歌声不断,参差桑树望中迷。花田香散泥初湿,柳圃烟深莺乱啼。此地千年多买犊,耕男谁复怨征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