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写人
情感
写人状态
民谣
地方写景
节庆
节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深沉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联“破帽鹑衣过此生,放歌村落负薪行”,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隐士朴素而自由的生活场景。破帽鹑衣,是简朴生活的象征;放歌村落,负薪行,则展现了他自在洒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表现了物质上的贫困,又突出了精神上的富足与快乐。颔联“何人能识醉中趣,独我许留身后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在诗人看来,真正的乐趣往往隐藏于日常琐碎之中,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他追求的是内心的满足与精神的自由,因此并不在意他人是否能理解或认同这种生活态度。同时,他也不屑于世俗的名声与地位,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颈联“老去未容狂态减,贫来弥觉俗缘轻”,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随年龄增长而愈发坚定的内心世界。即使到了老年,他的狂放不羁之气并未减少,反而在贫穷的生活中更加感受到世俗束缚的轻盈。这表明了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坚持,以及对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尾联“茅茨委巷逢迎少,经岁不闻车马声”,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孤独。茅茨委巷,指的是简陋的住所和偏僻的乡间小道,这里人迹罕至,车马绝尘,象征着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简朴,也暗示了他选择这样生活方式的决心和勇气。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个性与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以及对世俗价值的反思与超越。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

猜您喜欢

樵歌三首(其二)
宋·郑起
入城不识公与卿,行歌道上旁无人。衣衫蓝缕鹑百结,与妻索笑妻生嗔,那知不是朱买臣。
江月晃重山·立春
清·沈榛
雪馆絮飞初散,冰池澌澌旋开。东君芳讯喜才回。双胜好,春色上鸾钗。堤畔和风报柳,溪头淑景催梅。宜春小字贴幽斋。盘供饼、且与醉深杯。
梅仙坛
宋·况志宁
上疏归来事可叹,岭头谁为筑星坛。先生不食炎刘禄,自拾松花当晚餐。
南乡子·暑夜用欧阳炯韵(其三)
清·黄之隽
卸却钗钿。湿云一朵覆腮莲。自说小名呼锦瑟。裙腰窄。吃剩香茶佯献客。
冒巢民先生遗像为鹤亭题(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陈宝琛
清流眉目骚坛主,老作遗民及盛时。礼塔青原观素逝,密之僧腊世谁知?
九日有感
清·徐庭翼
难留佳节去匆匆,悲掩柴扉叹道穷。三径荒凉烽火后,一樽懒把寂寥中。疾风惊断哀鸿侣,暴雨娇添蔓草丛。四十一年成底事,黄花对我笑篱东。
秋日再过阜平
清·玄烨
春经阜平县,夹道多榛杞。雉堞久倾颓,郛郭仅遗址。耆老遮马前,其言质且俚。土硗愿力田,三时事耘耔。所苦井税输,道远越山水。闻之切痛瘝,宁尔在干止。有司近拊循,疮痍庶能起。十.....
偶作寄朗之
唐·白居易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