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
写景
山水
端午节
湖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期间,诗人观赛龙舟的场景,充满了节日的热闹与欢愉气氛。首句“平湖新涨滑如油”,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湖面水波不兴、光滑如镜的景象,仿佛湖水被一层油脂覆盖,既形象又生动。接着,“十丈红幡绕树流”一句,通过“红幡”这一鲜明的视觉元素,展现了龙舟竞赛中旗帜飘扬、色彩斑斓的壮观场面,同时“绕树流”三个字,不仅描绘了旗帜随风舞动的动态美,也暗示了比赛的激烈与紧张。后两句“我有敝缌三两幅,也将裁去挂船头”,则从观赛者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龙舟赛的浓厚兴趣和参与感。他自备了几幅布料,准备裁剪后挂在船头,似乎想要亲自参与到这场盛大的活动中来,或是以此表达对龙舟赛的喜爱与支持。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活气息,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投入和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情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的描绘,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展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亲近。

袁宏道

1666首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二十)
宋·释崇岳
今朝五月端午节,衲僧门下无一说。千妖百怪自潜踪,万里长天一条铁。
礼部旧无朝房予疏请命工曹特建盖异数也落成春祀斋宿奉简张蔡二寅丈(其三)
明·严嵩
晓星残月在檐西,起望天街簇仗齐。瑶雪静含鳷鹊影,綵云深护凤凰栖。南宫礼乐逢昌运,上苑烟花续旧题。谁信烧灯催草奏,每看堂印夜中携。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四)
唐·王建
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采桥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
四明山中逢晴
宋末元初·戴表元
一冈一涧一萦隈,新岁新晴始此回。莎坂南风寅蛤出,茅檐西日一禽来。人迷白路羊群石,水捲青天雪里雷。犹是深山有寒食,梨花无数绕岩开。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