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塞
离别
送别
秋节
抒情
战争
赞美
山水
场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军事活动的紧张氛围。首句“秋尽天山道几盘”,以“秋尽”点明季节,暗示时间的流逝;“天山道几盘”则勾勒出蜿蜒崎岖的山路,为后文的边塞场景铺垫。接着,“萧萧韎韐塞霜寒”一句,通过“萧萧”形容风声,渲染出边塞的肃杀之气;“韎韐”指古代战袍,此处借指士兵,与“塞霜寒”共同营造出战场的严酷环境。“材官似雪分行出,胡女如花隘路看。”这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士兵比作白雪,既表现了他们纪律严明、排列整齐的军容,也暗含了他们如同冬日里的一抹亮色,给边塞带来生机。而“胡女如花”则描绘了边塞女性的美丽,与士兵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一种异域风情。“白鼻騧前因舞袖,青油幕底拜呼韩。”这里通过“白鼻騧”(一种马匹)和“舞袖”(舞动的衣袖),展现了士兵在行进中的动态美,以及边塞生活的活泼一面。而“青油幕底拜呼韩”则描述了军营中举行仪式的情景,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军队的组织性和庄重性。最后一句“知君解得从军乐,不畏沙场行路难。”表达了对友人前往边疆任职的理解与支持,认为他能够享受从军的乐趣,勇敢面对战场的艰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军事活动,还蕴含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边疆生活的独特见解。

袁宏道

1666首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猜您喜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洛桥北亭诏饯诸刺史
唐·张说
离亭拂御沟,别曲舞船楼。诏饯朝廷牧,符分海县忧。股肱还入郡,父母更临州。扇逐仁风传,车随霖雨流。恩光水上溢,荣色柳间浮。预待群方最,三公不远求。
驻跸圣因行宫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俗重临明圣湖,白沙堤上果清殊。高峰南北呈双髻,行馆招提别一区。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民心乐处吾同乐,艳舞清歌亦底须。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紫岩刘公参赞留务贺赠
明·严嵩
玉堂延阁旧儒仙,华省三台次第迁。待入凤池司帝制,暂持龙节掌兵权。寰区人物甄陶内,建业山河控制前。共道全才齐吉甫,早闻功德格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