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写景
写实
节气
收获

译文

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有人送饭来看你,挑着方筐和圆篓,里面装的是黍米。头戴手编草斗笠,手持锄头来翻土,除草田畦得清理。野草腐烂作肥料,庄稼生长真茂密。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粮仓成百开不闭。各个粮仓都装满,妇女儿童心神怡。杀头黑唇大黄牛,弯弯双角真美丽。不断祭祀后续前,继承古人的礼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业劳动的场景,充满了对丰收和平安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农事活动的细腻描述,如耕田、播种、收获等,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畟畟良耜,俶载南亩"一句,以动人的声响和形象的刻画,描绘出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则展示了农业生产的丰收,预示着生活的充裕。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女性角色和其从事的家务活动的描述,如"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不仅增添了诗的生动性,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后面的内容则是对农作物成熟和收获的描写,如"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穫之挃挃,积之栗栗"。这里的字面上呈现出一种丰饶和满足的情感。最后几句"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救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展现了对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幅和谐安宁的社会画卷。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