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将
我
将
我
享
,
维
羊
维
牛
,
维
天
其
右
之
。
仪
式
刑
文
王
之
典
,
日
靖
四
方
。
伊
嘏
文
王
,
既
右
飨
之
。
我
其
夙
夜
,
畏
天
之
威
,
于
时
保
之
。
祭天词
祭享词
励志
经典文学歌
译文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赏析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邃的哲理,是《诗经》中的一篇,体现了古人对天命与礼制的崇敬。"我将我享"表明了祭祀活动的进行者是自己,而"维羊维牛"则指代着祭品,通过牺牲动物来向上天表示虔诚之心。"维天其右之"一句,天在这里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右"常象征尊贵与正义,这里的表述强调了天的绝对权威和神圣性。接着,"仪式刑文王之典"显示出祭祀活动严格遵循古代圣王文王制定的礼制规范。"日靖四方"则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景象,天下太平,四方安宁。紧接着,"伊嘏文王"表明了对文王的尊崇,而"既右飨之"则进一步强调了祭祀活动中对文王的供奉。最后两句,"我其夙夜,畏天之威"展现了一种敬畏自然和天命的情怀。古人在清晨或深夜时刻,对于天道的敬畏达到了顶峰。而"于时保之"则告诫自己要恪守时序,不违背天道。整首诗通过祭祀活动,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秩序以及圣王制定的礼仪规范的认同和尊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王的崇拜程度。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