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风
凯
风
自
南
,
吹
彼
棘
心
。
棘
心
夭
夭
,
母
氏
劬
劳
。
凯
风
自
南
,
吹
彼
棘
薪
。
母
氏
圣
善
,
我
无
令
人
。
爰
有
寒
泉
?
在
浚
之
下
。
有
子
七
人
,
母
氏
劳
苦
。
睍
睆
黄
鸟
,
载
好
其
音
。
有
子
七
人
,
莫
慰
母
心
。
亲情
抒情
母爱
译文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家中母子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家庭美德的赞扬。“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用风来比喻母亲的教诲,如同清风吹拂着孩子的心灵,使其纯净无暇。棘心夭夭,是形容棘刺丛生,也暗示孩子心性初开,需要母爱的培育和保护。“凯风自南,吹彼棘薪”则继续风的比喻,将母亲的教导比作清风吹拂着干柴,使其得到温暖。这里的棘薪可以理解为孩子们需要成长的养分,凸显了母爱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品德的崇敬和自我反省,认为自己还不足以让他人效仿,只能是母亲美好品质的接受者。接下来的“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描绘了一幅勤劳的母亲在寒冷的泉水边洗衣,以供养七个孩子的艰辛场景。这里的寒泉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写实,也象征了家庭生活中的困顿和母亲承担的重担。“睍睆黄鸟,载好其音”中,黄鸟的歌声美妙,是对母爱之美好的赞誉。黄鸟在古代文化中有吉祥的寓意,它的歌声不仅美丽,而且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最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表达了诗人对于母亲内心牵挂的理解,尽管家中儿女众多,但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心中的宝贝,她们的快乐与否都能影响到母亲的心情。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华民族对于家庭和谐、母爱无限的崇高道德理念。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猜您喜欢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赞节寿五首(其五)
明·欧阳建
春雨秋花共转旋,玉炉香袅拜青天。浮生有志皆随梦,中壸无书不记年。贤母未应居孟后,诗人安敢列卢前。贺筵当日龙觥处,滚滚还谁作醉仙。
双寿为莱阳王侍御赋
明·黄衷
扶桑曈曈转迟日,莱阳先见长生国。神禾垂颖动千年,颗粒还堪驻颜色。三槐几叶高堂在,最是清门盛车盖。蓬山遥挹数烟青,瑶海环看净如带。寿翁白胡照地光,阿毋齐年鬓未苍。晴华芳苑鹿.....
诞第二孙再用韵(其一)
明·严嵩
又传熊梦符新兆,更藉犀钱续旧欢。身事总知堪付子,老年因叹未休官。棠留锦水祥源远,桃熟丹丘福果完。为谢少陵歌抱送,新诗都下尽传看。
寓江州西城
宋·董嗣杲
奔忙梦落富池程,归托蘧庐恋灌城。有石醉乘新月坐,无家吟逐乱云行。衣遗母线寒针在,烧起公山晚阵鸣。邻屋酒香堪洗恨,拟栽松菊效渊明。
姬人墨西氏生日赋以赠之(其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晚岁频过养国时,毵毵白发愧蛾眉。三千不说吴光剑,九十惟歌卫武诗。翠筱沾濡愁粉腻,苍松缭绕苦萝丝。儿童教育频相托,莫为清贫损孝慈。
董孝子黯复仇
唐·贺知章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送肖鹤陈邑侯五首(其三)
明·欧阳建
圭江南下水粼粼,荡涤冈州十载尘。墉隼自潜安用武,釜鱼翻活肯忘恩。霾云飞去山头露,皓月照来天骨真。千古循良应有传,翁乡之后更何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