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
鱼
儿
·
织
竹
团
扇
弄
团
圞
、
组
成
蕲
竹
,
传
看
纤
手
难
释
。
生
绡
纨
素
难
比
似
,
换
却
向
来
成
式
。
霜
雪
质
。
更
隐
映
,
斜
纹
不
与
甘
蕉
匹
。
细
看
成
碧
。
似
绿
水
生
波
,
雁
行
云
外
,
疑
是
个
人
织
。
谁
行
倩
,
妙
手
丝
丝
轻
擘
,
此
君
再
世
踪
迹
。
从
来
尤
物
难
长
久
,
止
恐
秋
风
先
逼
。
须
护
惜
,
为
巧
夺
天
工
,
造
物
偏
乘
隙
。
深
藏
满
月
,
怕
瘦
减
清
辉
,
雪
香
飘
堕
,
无
处
觅
消
息
。
咏物
写物
赞美
写手艺
秋节
写竹
写团扇
情感
赏析
这首《摸鱼儿·织竹团扇》由清代诗人沈鹊应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团扇的制作过程和其独特的美感。首先,诗人通过“弄团圞、组成蕲竹”这一句,展现了竹团扇的制作过程,仿佛读者能亲眼目睹匠人精心挑选蕲竹,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接着,“传看纤手难释”则强调了这把扇子在完成后的珍贵与独特,让人爱不释手。“生绡纨素难比似,换却向来成式。”这两句将竹团扇与传统的丝绢扇面进行对比,赞美其独树一帜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样式,展现出创新之美。“霜雪质。更隐映,斜纹不与甘蕉匹。”这里进一步描述了竹团扇的质地和纹样,其如霜雪般的质感与斜纹设计,不仅美观,还与甘蕉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竹团扇的独特魅力。“细看成碧。似绿水生波,雁行云外,疑是个人织。”诗人通过比喻,将竹团扇的颜色与形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如同碧绿的水面泛起涟漪,又似大雁在云层间飞翔,暗示了竹团扇的制作工艺如同织女之巧手,充满了艺术感。最后,“谁行倩,妙手丝丝轻擘,此君再世踪迹。”表达了对制作竹团扇技艺的赞叹,仿佛这把扇子是竹的再生,再次展现其生命力。“从来尤物难长久,止恐秋风先逼。”诗人在此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把竹团扇可能会受到秋风的侵蚀。“须护惜,为巧夺天工,造物偏乘隙。”提醒人们要珍惜并保护这把扇子,因为它是匠心独运的产物,是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结晶。“深藏满月,怕瘦减清辉,雪香飘堕,无处觅消息。”最后,诗人想象着竹团扇被深藏于月光之下,害怕它因岁月而失去光彩,担心它的香气随风飘散,最终消失无踪。整首词通过对竹团扇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也蕴含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感慨。
猜您喜欢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恭纪恩赐诗(其十七)赐银套杯六小大各异以礼乐射御书数字别之
明·严嵩
银质金书六字文,酌时随量浅深分。贵同玉瓒藏为宝,德比醇醪饮自醺。
酬朱孔年惠菊(其二)
明·林俊
柴桑归爱一身轻,中路黄花到眼明。不见芙蓉见秋水,最难摹索是风情。
拟古赠友人别
明·刘崧
上山采兰苕,下山采杜蘅。采之何所为,将以遗远行。君行日以远,欢会日以浅。乡心一千里,日逐车轮转。石林夏气清,憩马到江干。杂佩粲琼玖,长祛峨弁冠。驱驰道旁子,赪颜触烦热。永.....
览从兄咸剑池编
宋·宋祁
竞爽吾宗属俊翘,凌云辞气剩飘飘。十年缔思轻伧赋,一骨评风压楚谣。纵玩书窗迷野马,长吟秋社续寒蜩。夫君自有何郎恨,枉使东阳臂肉销。
谢石林
明·钟梁
病夫欲赴东林会,黄牍青秧已届期。佞佛岂嫌蔬供薄,逃名虚受野云知。泥深仄径青蓑冷,雨锁平桥钓艇迟。为报忧时社中客,县官今幸少鞭笞。
和重己晚菊三首(其三)
宋·吕陶
仙翁培种一何迟,点缀黄金更满枝。秋色已高方秀茂,物华皆老未凋衰。几多俗客慵留意,无限妖花笑后时。独向风霜对松竹,洁清标格自相知。
玲珑四犯·咏墨纱灯
清·李符
谁擘珊瑚,嵌几幅蝉纱,向玳梁挂。淡墨轻匀,笼住烛花红射。黯黯片镜无光,偏照出、粉妆姚冶。似朦胧、蟾彩凝烟,真有药娥飞下。更看面面花枝好,讶双蕖、乱开春夜。依稀四角悬针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