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书
索
镜
情
亲
留
故
镜
,
贱
子
感
遗
簪
。
汉
月
经
时
掩
,
胡
尘
与
岁
深
。
珠
还
仍
向
浦
,
鹊
绕
会
归
林
。
早
晚
清
光
至
,
窥
予
白
发
亲
。
情感
亲情
咏物
写物候
时间
场景
译文
亲情如旧镜子般留存,我这微贱之人感慨遗失的发簪。
如同汉月长久被遮蔽,胡尘漫天岁月渐深沉。
珍珠还会回归江边,喜鹊绕飞终将回巢林。
期盼那明亮的月光早日照临,让我能看见自己满头白发的亲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名为《代书索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亲情的留恋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情亲留故镜,贱子感遗簪。" 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的心境:他珍视那面能唤起情感联系的旧镜,以及那被赋予深意的簪子,这些物品都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一种留存。"汉月经时掩,胡尘与岁深。"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流逝。在这里,“汉月”象征着古老的历史,而“胡尘”则指的是外来的沙尘,象征着异族入侵带来的动荡。这些元素共同构筑了一个时光深远、历史变迁的画面。"珠还仍向浦,鹊绕会归林。" 这两句诗中,“珠”可能指的是珍贵之物,而“浦”则是水边的地方。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时光流转的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事物的眷恋。"早晚清光至,窥予白发亲。" 这两句诗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变化,即使是在日出日落的自然轮回中,诗人也感受到时光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白发。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过往物品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美好事物的眷恋,以及对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感慨。
张继
37首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猜您喜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
满庭芳(其三)探梅
宋·葛立方
狂吹鸣篱,祥霙剪水,分明欺压寒梅。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见琼英一点,小占条.....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有感(其三)
宋·葛立方
但知鬼目为芝草,谁信羚羊破佛牙。娘子阿姨何处辨,时人识卖假金家。
宫词一百七首(其十一)
明·宁献王
宫花著雨渐应稀,柳絮因风不肯飞。恰似太真春睡重,玉容娇惰不胜衣。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其六)
宋·黄庭坚
林花飞片片,香归衔泥燕。闭閤和春风,还寻蔚宗传。
秘书弟牵玉羔为寿将以唐律次韵一首
宋·刘克庄
玉羔直岁讵能神,羝触堪嗟命不辰。昔比素丝曾著节,今为白石且眠春。同人挟策安能牧,小弟磨刀恐未仁。六日披裘把竿钓,拟他五羖岂其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