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田园
抒情感怀
描述勤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清晨,农夫在深广的田野中耕作,溪水对岸,夜晚传来舂米的声音,一片繁忙景象。诗人独自穿行于竹林间,孩子们则在旁协助,进行日常的学习与劳作。通过这样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地方风俗的观察,以及对民众勤劳品质的亲身体验和赞赏。诗中的“深原晓犁耕,隔溪夜舂簸”描绘了早上的劳动景象,农夫在广阔的原野上耕作,而对岸的溪边,夜晚还有人在忙碌地舂米。这不仅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也体现了农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敬畏。“竹间伊余行,童稚供日课”则展示了乡村儿童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竹林间跟随大人学习,参与日常的劳作,体现了他们自小就融入社会,承担家庭责任的传统美德。最后,“入境观化风,亲视民勤惰”点明了诗人通过亲身观察,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和人民的勤劳。这种直接的体验,让诗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敬意。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宋代乡村生活的风貌,以及诗人对农村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情感投射。

释德洪

1809首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