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
典礼
颂圣
赞美
季节
山水
田园

译文

上帝俯瞰世间,洞察一切如光。谁说暗中定数,唯有圣者能显扬。
六月盛夏酷热,四方郊野久旱无阳。我王辛勤祈祷,于祭坛上告苍茫。
虔诚之意满溢,众神灵欢欣鼓舞。清晨云雾蔚然,及时雨水充沛降。
滋润我那原野,丰收之年已然在望。烛龙神光辉煌,照亮宗庙祭祀场。
助佑此景者何?乃天之子与万民。听闻诗教训导,国风于此崭新起。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名为《奉和圣制烛龙斋祭》。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皇帝祭祀之德的诗歌。其中融入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神话色彩与宗教崇拜。开篇“上帝临下,鉴亦有光”表达的是上天垂察人间,其智慧如镜般明亮。接下来的“孰云阴骘,惟圣克彰”则描绘了皇帝的圣德广被,如同太阳普照大地。诗中还提到了季节变化和自然景象,比如“六月徂暑,四郊愆阳”,这是对夏日炎热与边疆地区阳光明媚的描写。“我后其勤,告于坛场”显示了皇帝祭祀时的虔诚与勤勉。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君主与天地沟通、维护国家安宁的途径之一。“精意允溢,群灵鼓舞”则描绘了祭祀中的盛况,神灵受到了祭品,各种神灵都在欢庆。“蔚兮朝云,沛然时雨”、“雨我原田,亦既有年”展现了自然界对皇帝祭祀的回应,即降下甘霖滋润农田,预示着丰收与国泰民安。最后,“烛龙煌煌,明宗报祀”,“于以助之,天人帝子”则是对皇室的赞颂,强调了皇家的神圣地位和祭祀活动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描绘祭祀场景、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皇帝的德行,表达了一种敬畏自然与君主的宗教崇拜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张九龄

219首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猜您喜欢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
宋·林季仲
行步敧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雩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赠人二首(其二)
唐·王建
多在蓬莱少在家,越绯衫上有红霞。朝回不向诸馀处,骑马城西检校花。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唐·丁仙芝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