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石
鼓
山
廿
四
奇
中
第
几
峰
,
寻
声
远
上
翠
芙
蓉
。
谁
能
文
字
摹
周
籀
,
自
有
噌
吰
配
石
钟
。
晴
日
作
雷
闻
隐
隐
,
断
厓
过
雨
响
淙
淙
。
莫
辞
踏
遍
莓
苔
滑
,
残
碣
摩
挲
到
下
舂
。
写景
写山
秋节
佳节
励志
情感
踏秋
写水
名胜
山水
赏析
这首清代赵佑的《登石鼓山》描绘了诗人攀登石鼓山的体验和感受。首句“廿四奇中第几峰”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对石鼓山众多奇特峰峦的好奇,暗示山势的壮观和独特。接着,“寻声远上翠芙蓉”描绘出诗人循着山间回荡的声音,沿着青翠的芙蓉花色向上攀爬的场景,富有动态感。“谁能文字摹周籀,自有噌吰配石钟”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石鼓山自然景观的赞美,认为其壮丽景色堪比古代书法大家周籀的笔墨,而山间的回声又如同石钟发出的洪亮钟声,相得益彰。这里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增添了诗意。“晴日作雷闻隐隐,断厓过雨响淙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天气变化带来的听觉享受,晴天时,山间仿佛雷声隐隐;雨后,断崖处流水声潺潺,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石鼓山的多变之美。最后两句“莫辞踏遍莓苔滑,残碣摩挲到下舂”,诗人鼓励自己不畏艰险,尽情探索,即使路途崎岖,也要触摸那些残存的石碑,直到黄昏时分。这既是对登山精神的赞扬,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石鼓山的壮丽风光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多丽·七夕游莲荡作
宋·葛立方
破波光如镜,三翼轻舟。对雨馀、重岩叠嶂,何妨影堕清流。望芙蕖、渺然如海,张云锦、掩映汀洲。出水奇姿,凌波艳态,眼看□叶弄新秋。恍疑是、金沙池内,玉井认峰头。花深处,田田叶.....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九日陪越州元相燕龟山寺
唐·赵嘏
佳晨何处泛花游,丞相筵开水上头。双影旆摇山雨霁,一声歌动寺云秋。林光静带高城晚,湖色寒分半槛流。共贺万家逢此节,可怜风物似荆州。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登北高峰一首
宋·周紫芝
鼓楫去故里,携孥客东吴。湖山森照耀,鱼鸟相嬉娱。举目见两高,欲上徒嗟吁。人言不可往,无路登云衢。尽力贾馀勇,遂复酬宿逋。白鸟入苍烟,灭没在太虚。晓日沸晹谷,万川纳归墟。海.....
醉太平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珊瑚挂瓢。黄金担樵。一枝一叶魂销。倩山妻绣描。霜浓艳潮。露晞艳焦。商声飒飒萧萧。恨宫声未调。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