崿
绿
写景
写物
赞美
抒发
怀古
情感
秋天
写风
咏物
写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风光图景,诗人通过对兰亭、芳林、清风、白云等自然元素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首句“兰亭仰远风”,即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可以仰望远方清风的地方。紧接着,“芳林接云崿”进一步描绘出一片花香浓郁、林木葱茏,与天边云层相连的情景。“倾叶顺清飙,修茎伫高鹤”两句,则通过形象鲜明的语言,展现了树叶随风摇曳,以及细长的枝条伸展至高空中鹤飞翔的画面。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自然,还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连绵夕云归,晻暧日将落”描写的是黄昏时分,天色渐暗,云朵缓缓归宿,太阳即将下山的情景。这种描写增添了一种时间流转和自然轮回的哲思。紧接着,“寸阴不可留,兰墀岂停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面对美好景致却不能久留的无奈。这里的“兰墀”指的是花丛中的小道,引申为诗人徘徊其间,不忍离去。“丹缨犹照树,绿筠方解箨”两句,则是对细节的刻画,描绘出红色的带子(可能是衣物上的装饰)映照在树上,以及用绿色竹简束起的书册逐渐展开的情景。这些细节丰富了诗的层次,同时也强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和欣赏。最后,“永志能两忘, 即赏谢丘壑”表达了诗人希望长久地记住这一刻的美好,不论是山还是野,都愿意在这片土地上徜徉,寻找心灵的寄托。这里的“谢丘壑”可能指的是特定的人或事,但在此处更多地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寄托。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惜。诗中的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谢朓

174首
谢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汉族。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猜您喜欢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先忠烈王遗迹十二咏(其十)千年木
明·程敏政
嘉木何年种,巃嵷护古坟。蛇皮斜溜雨,龙角上排云。手植传乡土,神游隔世氛。子孙今万派,冠佩日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