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写景
怀古
抒情
季节
冬天
天际雁
离别

赏析

这首《忆江南·冬景八阕(其三)》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描绘了一幅凄美而深沉的冬日景象。“天际雁,嘹唳唤人愁。” 开篇以雁鸣起笔,雁群在天边高飞,其叫声悠长而哀怨,触动人心。雁声唤起了人的愁绪,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思念交织的氛围。“几阵字排秦塞晚,一声笛落楚江秋。” 接着,诗人通过“字”和“笛”这两个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季节的更替与时间的流逝。秦塞晚上的几阵雁字,与楚江秋天的一声笛声相互映衬,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流转。“枫叶在吴州。” 枫叶是秋季的象征,诗人将之置于吴州这一地理背景中,不仅描绘了枫叶的红艳,也暗含了对远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湘浦别,寄恨托银钩。” “湘浦”指湘江之滨,此处借以表达离别之情。诗人将思念之情寄托于“银钩”,即钓鱼的钩子,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思妇高楼曾入梦,征夫沙碛漫回头。” 这两句通过“思妇”与“征夫”的视角,展现了两人因距离而产生的相思之苦。思妇在高楼之上,梦见了远方的征夫;而征夫在沙漠之中,只能回望故乡的方向。这种时空的错位与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深的哀愁与无奈。“明月影悠悠。” 最后一句以明月为背景,月光洒在大地上,形成一片悠悠的光影。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在月光的照耀下,所有的忧愁似乎都变得柔和而遥远,给人以一丝安慰与希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冬日景色中的孤独、思念与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主题。

沈宜修

198首
山东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叶绍袁之妻。工诗词,生三女皆能诗,母女相与题花赋草。因女死神伤而卒。绍袁集妻女之作,编为《午梦堂十集》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宴交代权赣州孙提刑致语口号(其一)
宋·文天祥
麾节东南会一堂,兰亭昨日记流觞。六丝星度银潢影,五綵春浮玉翠香。院柳旧云怀燕语,野华新雨挹虹光。凤池对秉他年事,伫看天街接佩珰。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