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
湿
写景
写水
写雨
情感
离别
秋节
咏物

赏析

这首《满江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雨中江南的凄美画卷。开篇“回首高唐,凉天近、暮云不卷”,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凉爽而宁静的傍晚,高唐之地的景象在诗人的眼中缓缓展开。接着,“白蘋起、金塘嫩绿,细生池馆”一句,通过白蘋的生长与金塘的嫩绿,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雨后水塘的清新与湿润。“瑟瑟未随平楚尽,珊瑚只共江蓠远”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景物赋予情感,瑟瑟之声仿佛不愿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消逝,与远处的珊瑚和江蓠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略带哀愁的氛围。接下来,“也不合、阻断木兰舟,青枫岸”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阻隔感,木兰舟与青枫岸的分离,似乎象征着某种不可言说的离愁别绪。“游鱼唼,珍珠点。风柳外,离人畔”几句,通过游鱼的唼喋声与珍珠般的水珠,以及风柳下的离人,将画面的焦点集中在了情感的表达上。珍珠点点不仅描绘了雨后的水珠,也暗喻了离人眼中的泪珠,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做朦胧一幅,潇湘秋怨”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将整个画面定格为一幅充满秋意和哀怨的水墨画,让人仿佛能听到潇湘水边的低语和叹息。最后,“玉润初临金粟纸,绮窗半湿红丝砚”两句,通过玉润的触感与金粟纸的质感,以及半湿的红丝砚,再次强调了雨后环境的湿润与雅致,同时也暗示了文人墨客在此情境下创作的冲动。“且题作、夜雨响芭蕉,教他看”则是对整幅画面的总结,鼓励读者去想象和感受这幅由雨声、芭蕉叶与夜色交织而成的美丽画卷。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意境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对离愁别绪的深刻理解。

李雯

135首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