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别
写景
情感
思乡
闺怨
咏物
自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漏咽铜龙”、“风销蜡凤”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铜龙的滴漏声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而蜡凤的蜡烛在风中逐渐熄灭,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醒来犹倚香篝”,写出了主人公在梦醒后仍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不愿面对现实。接着,“对双鸾临镜,妆罢还羞”,通过镜子中的自我映照,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和羞涩。“满目青山画里,萦别绪、生怕凝眸”,青山如画,却也勾起了无尽的离愁。诗人害怕直视,因为每一次凝眸都可能让心中的忧伤更加深重。这种对自然美景的反感情绪,反映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难消受,一庭芳草,半只帘钩”,庭院里的芳草和半开的帘钩,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主人公心境的投射。芳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痕迹;半开的帘钩则预示着某种期待或等待,但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孤独感。“悠悠。春风度也,这千万垂杨,不系扁舟,自吹箫人去,凤锁云稠。”春风轻拂,垂杨随风摇曳,却无法挽留离去的人。这里运用了“不系扁舟”的典故,表达了对失去之人的怀念与无奈。吹箫之人已去,留下的是云雾缭绕的天空,象征着离别的模糊与遥远。“应念别时清泪,登临处、回首江流。”即使在登高远望之时,心中仍会涌起离别的泪水,回望那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是离愁的象征,永远流淌,永不停歇。“江流下,落花飞絮,遍写离愁。”江水之下,落花随波逐流,飞絮飘散,这些自然景象成为了离愁的载体,将离别的哀伤弥漫在整个空间之中。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离别之痛的复杂与深沉。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

李雯

135首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与陈子龙等有“云间六子”之称。入清,被荐任内阁中书舍人。多尔衮致史可法、唐通等信,均其手笔。不久,忧伤而死。有《蓼斋集》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