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日
有
雪
竹
间
种
兰
人
日
又
飞
雪
,
竹
林
仍
种
兰
。
阳
浮
屑
琼
玖
,
风
泛
馥
檀
栾
。
花
点
黄
金
胜
,
丛
依
碧
玉
竿
。
世
间
桃
李
眼
,
肯
向
此
中
看
。
写雪
咏物
咏兰花
冬天的词
寒节的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人日之时,天空飘落飞雪,竹林之中种植兰花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雪景与竹兰相映成趣的雅致画面。首句“人日又飞雪”,点明时间与天气特征,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古人认为这一天人的身体各部分都已形成,故名“人日”。飞雪则营造出冬日特有的清冷氛围。接下来,“竹林仍种兰”一句,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竹林与兰花并置,一刚一柔,一高一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阳浮屑琼玖,风泛馥檀栾”两句,进一步描绘雪后阳光下竹林的景象。阳光透过雪花,仿佛点缀着碎琼屑,而微风吹过,不仅带起竹叶的沙沙声,还带来了兰花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花点黄金胜,丛依碧玉竿”则将焦点转移到兰花上。黄金胜,可能是指兰花开放时金黄色的花瓣,与翠绿的竹竿形成鲜明对比,既突出了兰花的娇艳,也衬托出竹子的挺拔。兰花丛生,依附于竹竿之上,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最后,“世间桃李眼,肯向此中看”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与向往。桃李,常用来比喻普通之物,此处暗含对比,意为世人多关注桃李般的寻常之物,却忽视了眼前的竹兰之美。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欣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后竹林与兰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王十朋
2200首
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吟社递至诗卷足十四韵以答之为梅水村发也(其七)
宋·赵必?
子猷癖爱竹,无梦到香影。雪夜棹匆匆,未必有诗兴。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满庭芳(其三)探梅
宋·葛立方
狂吹鸣篱,祥霙剪水,分明欺压寒梅。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见琼英一点,小占条.....
玉楼春·雪中拥炉闻琵琶作
宋·葛立方
青女飞花浓剪水。寒气霏微度窗纸。人间那得骨为帘,炉有麒麟尊有蚁。笙簧冻涩闲纤指。香雾暖熏罗帐底。却教试作忽雷声,往往惊开桃与李。
和邵二泉先生待麻姑泉一首
明·夏良胜
为取深青洗却迂,石梁趺坐正刚予。匣中宝剑腾还否,天上银河落未如。饮雪香分归洞侣,佩环声碎宴池馀。沧桑果是无根说,会见何人去恶书。
陈公哲梅花百咏(其二)
宋末元初·戴表元
雪后西湖空碧波,酒徒消散也无多。白头醒眼春风里,奈此梅花百咏何。
探春慢·连朝大雪计桐初尚未达东阿也词以忆之索京少蕺山和
清·陈维崧
四野珑松,一城飘瞥,滕六作黄獐舞。低阁凭阑,遥天策骑,人在最微茫处。曾对君家说,且看了、春灯方去。那知一夜离情,六花顿酿如许。雪没中原无路。料尚隔东阿,几程烟树。冷驿摇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