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山水写景
秋季节气
月夜
抒情
赞美胜地
自然物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八月十四日与友人在双溪观月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宁静之感。首联“万松堤俯石潭深,挈榼携筇更一寻”,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前往观月的场景。他们沿着万松堤行进,俯瞰着深邃的石潭,手持酒榼和竹杖,继续探索这美妙的夜晚。颔联“月自峰头开碧宇,人于露下坐青林”则展现了月光洒满天空的壮丽景象,以及人们在露水下的青林中静坐赏月的悠闲氛围。月光如同从峰顶开启了一片碧蓝的宇宙,而人们则在露水的滋润下,坐在青翠的树林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颈联“归樵寂寂时穿径,凉吹萧萧每入襟”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与清凉。归家的樵夫在小径上悄无声息地行走,而微风吹过,带着丝丝凉意,轻轻拂过诗人的衣襟,增添了几分凉爽与舒适。尾联“胜地良宵何所语,水流山峙总无心”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观月经历的感慨。在这美好的夜晚,面对流水与山峦,诗人似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不再有言语的需要,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仿佛整个世界都融入了这份宁静之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相通的意境。

姚鼐

741首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