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抒情
山水
咏物
写意
秋节
写物外景色
思乡
赞美
写画作
情感

赏析

这首词采纳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精髓,运用意象丰富、含蓄深长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哲思的画面。“想不劳、添竹引龙须,断梗忽传芳。”这里通过对竹子生长状态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和变化无常的感慨。竹子既有着柔美的一面,也蕴含着刚强不屈的精神。“记珠悬润碧,飘飘秋影,曾印禅窗。”这几句通过对珍珠与秋日光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宁静的氛围。诗人似乎在回忆一幅画作中的场景,或是他内心世界中的一种境界。“诗外片云落莫,错认是花光。”这两句则是在探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模糊界限,将飘渺的云朵误以为是花瓣的光辉,从而展现了诗人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感受。“无色空尘眼,雾老烟荒。”这几句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某种苍凉与淡然。这里的“无色”、“空尘”等词汇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观照万象的境界。“一剪静中生意,任前看冷淡,真味深长。”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在宁静之中寻找创作灵感和内心世界的平和。即便是在外界看似平淡无奇的情况下,也能体会到一种深远而持久的韵味。“有清风如许,吹断万红香。”这里描绘了秋风轻拂,将繁华落尽,只留下清新的气息。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隐喻着诗人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悟和超然物外的态度。“且休教夜深人见,怕误他、看月上银床。”这两句则是在提醒读者在深夜静谧时,不要轻易打扰别人的宁静,也许那份宁静中隐藏着某种难以言传的美好。“凝眸久,却愁卷去,难博西凉。”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困惑的复杂情感。这里的“凝眸”、“却愁”等词汇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绪,而“难博西凉”则是对远方或心中理想所在之处的一种向往与无奈。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层次分明、意象丰富的语言,展开了一个既关乎个人内心世界,又触及哲学思考的广阔领域。

张炎

301首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六世祖张俊,宋朝著名将领。父张枢,“西湖吟社”重要成员,妙解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相交。是勋贵之后,前半生居于临安,生活优裕,而宋亡以后则家道中落,晚年漂泊落拓。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另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骚雅”为主要主张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