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写景
抒情
秋节
田园
战争
忧民
民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漫步所见的凄凉景象和农民的困苦生活。首句"雨中度残秋,阴霾倏弥月",写出了秋季阴雨连绵,给人以压抑之感。"新晴偶散步,芳草久衰歇",雨后初晴,诗人外出散步,发现昔日繁茂的花草已凋零,象征着生机的消逝。接下来,诗人通过"途遇郭外农,羸瘦见筋骨",形象地刻画出农夫因天灾人祸而面黄肌瘦、生活艰辛的模样。他们"家垦五亩田,无牛自开掘",揭示了农耕生活的艰难,没有耕牛只能徒手劳作。"晚禾将上口,淫霖悉漂没",进一步强调了连绵的雨水对庄稼的毁灭性打击。诗中"又愆树麦期,春花难望发",表达了对作物种植周期被打乱的忧虑,以及对来年春天花开无望的悲观。"租赋县官催,羞徭里正讦",揭示了官府对百姓的苛税催逼,让农民处境更加艰难。"终岁无一饱,反受不毛罚",直接表达了农民一年到头劳而不获,反而遭受惩罚的悲惨境况。最后,诗人感慨"防秋大徵兵,不如去为卒",指出征兵之苛刻,不如直接去做士兵,至少能有一线生机。"我心本清闲,闻之呼咄咄",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叹息。"旧为牧民吏,有触辄臲卼",诗人自谦曾为地方官员,对于百姓的苦难深感不安。"不忧边氛狂,但恐民力竭",他担忧的不是边境的战事,而是民间的疲敝。"今无采风使,诗成搔白发",以自己白发丛生的形象,寓言般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力改变的哀愁。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代社会底层农民的艰辛生活,以及诗人作为官员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薛时雨

229首
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清代咸丰三年(1853)进士,授嘉兴知县。太平军起,参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任。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为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亲家。晚清著名词家之一,作品有《藤香馆诗删》、《词删》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