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
帝
幸
江
南
时
闻
民
歌
我
儿
征
辽
东
,
饿
死
青
山
下
。
今
我
挽
龙
舟
,
又
困
随
堤
道
。
方
今
天
下
饥
,
路
粮
无
些
小
。
前
去
三
千
程
,
此
身
安
可
保
。
寒
骨
枕
荒
沙
,
幽
魂
泣
烟
草
。
悲
损
门
内
妻
,
望
断
吾
家
老
。
安
得
义
男
儿
,
焚
此
无
主
尸
。
引
其
孤
魂
回
,
负
其
白
骨
归
。
悼亡
战争
亲情
思乡
怀古
译文
我的儿子远征辽东,却饿死在青翠的山脚下。
如今我牵引着龙舟,又陷于泥泞的堤岸旁。
当今天下正遭受饥荒,路上连一点粮食也难找。
前方还有三千里的路程,这性命怎能确保。
冰冷的遗骨枕着荒凉的沙地,孤独的灵魂在草丛中哭泣。
家中的妻子因悲伤而憔悴,年迈的父母盼儿归心切。
哪里能找到正义勇敢的人,来焚烧这无人认领的尸体。
引领这孤独的灵魂回家,背负起他的白骨归乡。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与哀伤。开篇便以"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悲痛之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自述挽舟困堤,路途艰难,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民生凋敝。"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一句,则揭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全国性的饥荒。这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比,强化了个体命运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表达了对未来不安和生命无常的忧虑,增添了一层深沉的哀愁。而"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则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悼,通过对死者的形象描绘,传达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思念。最后两句"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表露了诗人对家庭的牵挂和对长辈的不舍。"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则是对死者最后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生者的无奈与哀求。整首诗通过对逝去者和生者的深切描写,展现了战争、饥荒所带来的苦难,以及人们在困境中对于亲情与生命的珍视。这不仅是个人悲剧的记叙,更是对那个时代苦难的见证。
猜您喜欢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