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动物
哲理
寓言
赞美
农作物
农业
警示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蝻冢》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蝗虫的生命周期和对农作物的危害,表达了对过度捕杀和防治不当的反思。诗中以七月的蝗卵孵化为引,形象地展现了蝗虫从幼虫到成虫的成长过程,它们破坏庄稼,导致百姓饥饿。诗人批评了那些驱赶蝗虫的人,指出他们的行为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剧问题,如焚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接着,诗人倡导顺应自然,昆虫如蜜蜂、蚕等也有其生存价值,且能为人类提供衣物或防治疾病。然而,唯有蝗虫因为危害农作物而受到指责,诗人认为应当区别对待,不应一概而论。他提出将蝗虫送入“魑魅乡”,寓意让自然去平衡,人类应尊重生态,以达到农业丰收。整首诗寓言深刻,借虫事说人事,警示人们在治理自然时要谨慎,尊重生物多样性,体现了明朝士人对于环保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李昌祺

755首
名祯,、一字维卿,以字行世,、、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猜您喜欢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送僧之庐山
元末明初·梵琦
简寂观中甜苦笋,归宗寺里淡咸齑。庐山面目分明露,衲子身心特地迷。秋到树头黄叶落,夜深峰顶白猿啼。参禅若也求玄妙,十万流沙更在西。
仲春玉泉山(其二)
清·爱新觉罗·弘历
女夷动物不能缄,擘萼弹苞满翠岩。信矣鸿钧恩溥博,果然形色总和諴。镜湖欲数鱼鳞葺,画栋将闻燕语喃。最是山川明秀处,启人藻思自超凡。
坐客有谈狄鱼眼眶之美者感叹而作
宋·陆游
黄雀头颅羞五鼎,狄鱼眼眶参隽永。两螯何罪蟹丧躯,一脔可怜牛断领。霜刀斫脍几许痛,公子方誇醉魂醒。物生怖死与我均,砧几流丹只俄顷。哀哉堂堂七尺身,正坐舌端成业境。豪华只可誇.....
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
宋·苏辙
柱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虎啸风吹籁,霜多蝉病瘖。兽骄从不避,人到记由今。未暇终身住,聊为半日吟。青松可绝食,黄叶不须衾。偶到初迷路,将还始觉深。堂.....
寄石泉云间明府叔(其二)
宋·陈必复
异政人能说,新吟客为传。一官清似水,万事信于天。养鹤分厨料,收书出俸钱。昼庭少公事,闭阁抱琴眠。
飞来寺(其一)
明·杨瑞云
一僧岩畔启诸扉,长日便予住翠微。路转青冥谁得到,寺经梁晋尚能飞。野猿归去烟迷洞,驯鹿衔来花满衣。倦枕半云松壑寂,不知身世是兮非。
拟古诗三十首(其十三)左太冲思
清·爱新觉罗·弘历
青云盖危地,穷林足安身。山水不论价,烟霞可养神。岩阿太古室,鹿豕忘忧宾。松篁奏仙籁,薜萝扫俗尘。天池沆瀣涵,其中有锦鳞。惟其不贪饵,是以鲜挂缗。巢许是我师,涓务是我邻。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