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

)

西
咏物
写景
节日
写物
荔枝
怀古
抒情
赞美
端午节
岭南风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岭南地区荔枝成熟时节的景象与风情,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荔枝的生长环境、采摘习俗以及人们对于荔枝的情感寄托一一展现出来。首句“王风蔓草已离离”,以“王风”暗指岭南地区,通过“蔓草离离”描绘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的基调。接着,“岭海繁花记往时”进一步点明地点,岭南的繁花似锦,不仅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历史的痕迹,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变迁。“赤玉朱衣行月令,明珰翠羽系人思”两句,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荔枝比作“赤玉朱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色泽与形态之美;同时,“明珰翠羽”则借以表达人们对荔枝的喜爱与珍视之情。这两句不仅赞美了荔枝的外在美,更揭示了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一丸满泛端阳酒,万颗轻悬续命丝”则是对端午节期间人们品尝荔枝、祈福求安习俗的描写。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传统与荔枝的食用相结合,既体现了节日的氛围,又蕴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对健康的重视。最后,“谁是西川杜工部,妓船风浪也成诗”一句,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岭南荔枝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赞赏。通过将荔枝与杜甫的诗歌相联系,不仅提升了荔枝的文化价值,也彰显了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岭南荔枝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陈恭尹

1900首
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念奴娇·题梦西词即效其体
清·周星誉
垂虹背上,把君词一唱,万枫都笑。七十二峰眉底绿,掷得全湖杯小。天上瑶声,人间牙板,听此都暗了。老龙水底,捉来为谱长调。何事脱却缁袍,菰芦醉卧,人共江山老。闲煞斫鲸屠鳄手,.....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