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绿
姿
写景
地点
抒情
赞颂
山水
动物
大雁
秋节
节气
寒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皇家盛宴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宫廷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沈约在九日节(即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重九节)时参与皇家宴会的情景与感受。首句“凭玉宅海”设定了场景,意指高贵的宫殿依傍着大海。紧接着,“端扆御天”则描绘出帝王掌控天下的气势。“止流飞壑,静震腾川”表现了水流停止,瀑布飞溅,山谷中水声静谧而又有力量的景象。“凝神贯极,摛道漏泉”则是对自然之美与精神境界的描绘。诗人似乎在强调心灵的专注和超凡脱俗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享受。“西裘委衽,南风在弦”中,“西裘”可能指的是宫殿中的服饰,“委衽”则是衣摆飘动的样子,“南风在弦”则暗示着音乐与和谐的氛围。“暮芝始绿,年桂初丹”写出了植物的生长变化,既有秋天的意境,也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上林叶下,沧池水寒”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其中“上林”可能指的是高处的森林,“叶下”则是树叶纷飞的样子,“沧池水寒”则表现了秋冬交替时节的清冷。接下来,“霜沾玉树,雁动轻澜”中“霜”指的是早晨的露水或初霜,而“玉树”则可能是形容树木的美丽与坚固,“雁动轻澜”则写出了鸟儿在水面上的动静和水波的细微变化。“停跸玉陛,徙卫璇墀”描绘了皇帝行宫时车马停止的情景,以及侍从们移动到装饰华丽的地方。这里,“玉陛”可能是指台阶,而“徙卫”则表现了侍卫的移动和警备。最后,“雕箱凤彩,羽盖鸾姿”写出了精美的容器与仙鹤、鸾鸟般的华丽车盖。“虹旌迢递,翠华葳蕤”中的“虹旌”可能是指彩色的旗帜,“翠华”则形容花朵的绿色和繁盛。全诗通过对皇家宴会的描写,以及自然景观与宫廷生活的交织,展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沈约

273首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猜您喜欢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子初全溪作
唐·李商隐
全溪不可到,况复尽馀醅。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清兴恭闻命,言诗未敢回。
过灵隐寺至石人岭有怀钝丁借秋阁礼九莲观音之约
清·朱枫
花飞欲尽奈何春,赖此扶筇自在身。涧水有香松粉落,寺门无路蕨拳新。深林数笋频留步,远壑寻源屡问人。回首借秋高阁上,隔年尚滞九莲因。
清江图
元·贡性之
江驿背孤城,江流绕舍清。露枰松下弈,驿骑柳边行。帆落晴窗影,钟传雨寺声。堆床馀简帙,列座总耆英。燕语能留客,鸥驯解结盟。诗邮趋堠吏,衙鼓集关兵。薄俸尊仍满,新知盖屡倾。不.....
奉和过旧宅应制
隋末唐初·上官仪
石关清晚夏,璇舆御早秋。神麾飏珠雨,仙吹响飞流。沛水祥云泛,宛郊瑞气浮。大风迎汉筑,丛烟入舜球。翠梧临凤邸,滋兰带鹤舟。偃伯歌玄化,扈跸颂王游。遗簪谬昭奖,珥笔荷恩休。
后雁字十九首(其八)
明末清初·王夫之
耻化顽仙羽,新宫待尔题。河山双划断,物论片言齐。脉望徒吞字,蟾蜍未映迷。寒陵劳坐卧,极目去踪低。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
唐·李敬伯
台上起凉风,乘闲览岁功。自随台席贵,尽许羽觞同。楼殿斜晖照,江山极望通。赋诗思共乐,俱得咏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