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抒情
怀古
地点
情感
思乡
爱情
佳节
山水
田园
悼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终南山后的情景和心境。起始两句“晨策终南首,顾望咸阳川”表达了诗人清晨骑马登上终南山之巅,回眸望向咸阳城的壮丽景色,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远的心态。接着,“戚里溯层阙,甲馆负崇轩”中,“戚里”指的是宫墙或城垣,“甲馆”则是用木材制成的精美建筑。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所见的壮丽宫殿和城堡,反映出古代对权力与威严的追求。“复途希紫阁,重台拟望仙”表达了诗人继续攀登,希望达到传说中的神仙居所——紫阁,以期望得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这里的“望仙”体现出古人对于长生不老、精神寄托的一种向往。下面两句,“巴姬幽兰奏,郑女阳春弦”是对音乐的描写。“巴姬”指的是古代巴国的女子善于演奏瑟,“郑女”则是郑国女子擅长弹琴。这两句通过音乐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享受。“共矜红颜日,俱忘白发年”中,“矜”意为珍视或喜爱,这里指的是对青春岁月的珍惜,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感慨。“寂寥茂陵宅,照曜未央蝉”一句描绘了一种幽静而又辽阔的景象,“寂寥”形容环境的清冷与安静,“茂陵”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或高官的墓地。这里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宁静致远的情怀。最后两句,“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和学问智慧的态度。“五鼎”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富饶,而“三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的《易》、《书》、《春秋》等。这里,诗人表明自己对物质享受不感兴趣,更重视精神层面的修养。整首诗通过对山川、宫殿、音乐、时光流逝以及学问智慧的描绘和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之地的追求,以及对于精神寄托与超越物欲的渴望。

沈约

273首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