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山
亭
登
临
平
楚
外
,
徙
倚
夕
阳
间
。
归
鸟
乱
飞
叶
,
暮
云
凝
远
山
。
行
知
筋
力
倦
,
愁
欲
鬓
毛
斑
。
坐
久
成
搔
首
,
疏
慵
好
强
颜
。
写景抒情
秋日景物
抒怀情感
田园风光
抒情
季节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傍晚时分登临一处名为“平楚”的高地,倚坐于夕阳之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的愁思与孤独感。"归鸟乱飞叶"一句,勾勒出暮色中鸟儿归巢的情景,通过“乱飞”二字传达了一种忙碌而又略显慌乱的氛围。这里的“叶”暗示了秋意渐浓,或许是诗人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萧瑟的季节感。"暮云凝远山"则是对景色的进一步描绘,暮色中云气凝聚在远处的山峦之上,形成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这样的景象不仅映照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也烘托出了一个寂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情调。接下来的"行知筋力倦,愁欲鬓毛斑",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体与心灵状态的自省。行走间体会到身心俱疲,内心的忧虑如同外表的衰老(“鬓毛斑”指的是头发斑驳,一般象征着年迈),显露了诗人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深切感受。最后两句"坐久成搔首,疏慵好强颜"则是对前述情绪的一种释放。长时间的沉思使得诗人的头部感到不适,需要不时地搔首(即用手抚摸或抓挠头部),而“疏慵好强颜”则表达了一种虽然内心懒散但仍旧努力保持外表坚强的自我调适。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充满了诗人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交融的作品,通过对夕阳、归鸟、暮云等景象的描写,以及对自身状态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而又不得不面对生命衰老和孤独的深邃情怀。
文同
863首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猜您喜欢
郊居口号二首(其一)
明·郭谏臣
懒性优游鹿豕群,閒将杯酒对南薰。醉来高卧北窗下,松竹萧萧锁白云。
秋夜登千峰榭待晓
宋·陆游
万里秋风夜艾时,剡川孤客不胜悲。读书眼暗定谁许,忧国涕零空自知。欲坠高梧先策策,渐低北斗正离离。倚阑不觉鸡号晓,剪烛题诗寄所思。
出村
明·刘崧
偶沿流水出孤村,遥见人家欲断魂。屋上野狐嘷不去,土垣插棘半无门。
休洗红二首(其二)
魏晋·无名氏
休洗红。洗我红在水。新红裁作衣。旧红番作里。回黄转绿无定期。世事返复君所知。
竹枝词二首(其一)
明·孙一元
湖日初明湖水涯,门前鹊鸣郎到家。折得草花还自喜,插向阿奴双髻丫。
和至之秋宴感怀时至之已有归休意
宋·吴则礼
纷纷举世事轻肥,三径萧条独可依。壮志未随黄发改,故山将伴白云归。林泉定落幽人手,尘土空侵病客衣。明月满帆秋水碧,扁舟去逐雁南飞。
秋日杂诗二十首(其八)
清·孙元衡
眼底天民在,熙熙共往来。忘年惊发变,改岁待花开。即鹿群看箭,安家密咒灰。唱歌争款客,唤取女郎回。
阮郎归(其五)
宋·张抡
豪家大厦敞千楹。风摇玉柄轻。金盆弄水复敲冰。热从何处生。低草舍,小茅亭。如何安此身。元来一念静无尘。萧然心自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