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竿
写景秋日
咏物石头
情感忧民
季节秋天
抒情官民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官署的闲适与无奈之情。"衙斋少地得天宽"写出了官署空间虽小,但因地处开阔,反而显得天地宽广,有一种超然于俗务之外的感觉。"亭畔疏花丑石安"则借景抒情,以稀疏的花朵和寻常的丑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朴素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安然接纳。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官既支离民又病"揭示了现实的困境,官职的琐碎和百姓的困苦交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寓言般地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疲惫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流露出一种无力改变现状的感慨。最后,"待成新竹斫鱼竿"以砍伐竹子制作鱼竿的动作,寓意着诗人期待退休后能过上更加闲适的渔夫生活,寄寓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魏源

35首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又字墨生、汉士,汉族,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