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梦
令
·
夹
竹
桃
红
雨
绿
云
相
近
,
劲
节
也
含
风
韵
。
打
棹
入
仙
源
,
难
道
主
人
休
问
?
谁
信
,
谁
信
,
崔
护
错
来
厮
认
。
写花
怀古
咏物
夹竹桃的赞美
赞语
赏析
这首《如梦令·夹竹桃》由清代诗人周寿昌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夹竹桃的独特魅力与意境。“红雨绿云相近”,开篇即以“红雨”喻指夹竹桃鲜艳的花朵,仿佛是飘落的红色花瓣,而“绿云”则形容其茂密的叶子,如同层层叠叠的绿色云雾,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种将自然景观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夹竹桃的美丽,更赋予了它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劲节也含风韵”,进一步赞美了夹竹桃坚韧不拔的品质和高雅的气质。这里的“劲节”指的是夹竹桃挺拔的枝干,即使在风雨中也能保持其刚直的姿态,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风韵”则强调了夹竹桃在风中摇曳时所散发出的优雅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打棹入仙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观赏者比作划着小船进入仙境,暗示了夹竹桃所在之地的神秘与迷人。这样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境地,感受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难道主人休问?”这一句则提出了一个问题,似乎在询问观赏者是否忘记了对夹竹桃主人的尊重与问候,同时也暗含了对夹竹桃主人身份的猜测与好奇,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最后,“谁信,谁信,崔护错来厮认。”引用唐代诗人崔护的典故,崔护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误入桃花林,与一位女子相遇并留下深刻印象,后年复一年前来寻访却未能再见。此处借崔护的故事,表达了对夹竹桃独特魅力的赞叹以及对其背后故事的无限遐想,使得整首诗在赞美自然美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美好事物难以忘怀的情感。综上所述,《如梦令·夹竹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不仅描绘了夹竹桃的美丽与独特之处,还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是一首富有诗意与想象空间的佳作。
周寿昌
42首
一字荇农,晚号自庵。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至侍讲。太平军攻湘时尝劾赛尚阿、和春作战不力,称敢言。后随办京畿防务,不畏上官,敢据实开释无辜。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初罢官居京师,专注著述。诗文书画均为时所重。心力所瘁,则在两《汉书》,有《汉书注校补》、《后汉书注补正》、《三国志注證遗》、《思益堂集》等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忆江渎池庐
清·顾印愚
藕根迸水青钱小,竹箨铿林绿襁斑。初夏池塘忘不得,乱书重叠对西山。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