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史
有
感
圣
王
御
神
器
,
发
政
先
施
仁
。
井
田
给
饔
餐
,
鸡
犬
供
晨
昏
。
父
母
视
赤
子
,
宁
忍
一
夫
贫
。
囹
圄
竟
空
虚
,
良
用
教
化
淳
。
后
人
戴
黄
屋
,
理
道
遂
因
循
。
刀
笔
吏
作
相
,
法
律
劳
心
神
。
民
始
自
生
息
,
贫
富
谁
能
均
。
㷀
独
尤
可
怜
,
糠
秕
度
秋
春
。
一
饱
且
不
遂
,
七
尺
安
能
珍
。
岂
不
愧
为
盗
,
饥
寒
诚
逼
身
。
县
官
弗
矜
恤
,
法
网
仍
逡
巡
。
彼
民
何
独
辜
,
展
转
秦
复
秦
。
抚
卷
歌
康
衢
,
永
怀
陶
唐
民
。
怀古
抒情
忧民
亲情
民谣
田园
励民俗语
赏析
此诗《读史有感》由明代诗人靳贵所作,通过对比圣王与后世治国之道,表达了对古代仁政的向往和对当代法制严苛的感慨。首句“圣王御神器,发政先施仁”开篇即点出圣王治理国家时以仁政为先,体现了古代理想君主的道德风范。接着“井田给饔餐,鸡犬供晨昏”描绘了古代社会中井然有序的生活景象,强调了土地分配与生活保障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被形容为“宁忍一夫贫”,体现了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囹圄竟空虚,良用教化淳”则赞扬了古代社会通过教化使犯罪减少,治安良好。后两句“后人戴黄屋,理道遂因循”转折,指出后世虽继承了前人的制度,但治理方式却逐渐变得僵化,缺乏创新。“刀笔吏作相,法律劳心神”揭示了官僚体制中文书工作繁重,法律执行过于繁琐,影响了百姓的生计。“民始自生息,贫富谁能均”表达了对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忧虑。接着“㷀独尤可怜,糠秕度秋春”描述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即使在丰年也难以摆脱贫困。“一饱且不遂,七尺安能珍”感叹了人们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珍惜生命。最后“岂不愧为盗,饥寒诚逼身”表达了对那些因饥饿而偷盗行为的理解,同时批判了社会对穷人的冷漠态度。“县官弗矜恤,法网仍逡巡”批评了官府对穷苦百姓的忽视,法律执行过于苛刻。接下来“彼民何独辜,展转秦复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无奈和对历史循环的感慨。“抚卷歌康衢,永怀陶唐民”结尾处,诗人以抚卷吟诵的方式,表达了对古代理想社会的怀念,以及对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古代与现代治国理念的对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人性关怀以及理想治国模式的思考。
猜您喜欢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左传》引周谚
先秦·无名氏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冬日同何似公伍国开有开暨仁伯弟定国安国侄驼山寻梅赋
明·李孙宸
昔曾京国看梅树,盘里疏条映雪清。一枝两枝移近案,四筵宾客酒同倾。尔时作客空相忆,梦魂几越驼山侧。驿使迢遥书寄稀,罗浮月冷无消息。自从休沐返林邱,赏心还逐旧同游。同游多住梅.....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踏莎行(其三)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