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端午节日
怀古
抒情
端午习俗
地点
江亭

译文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
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
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赏析

这首《午日观竞渡》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壮观景象,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历史韵味。边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首联“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元是木兰舟”,开篇即以奇特的视角,将观众的惊讶与好奇巧妙地融入其中。群龙在水面游动,初看似乎只是寻常景象,但诗人却揭示出这些并非真正的龙,而是由木兰制成的精巧龙舟。这种出人意料的转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暗示了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颔联“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进一步渲染了比赛的热烈气氛。云旗随风飘扬,如同翻滚的青云,雷鸣般的鼓声在碧绿的水流中回荡,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视觉、听觉和动感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激情四溢的比赛现场,感受到了参赛者们的奋力拼搏和观众们的热情欢呼。颈联“屈子怨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则将主题引向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思考。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精神和作品在后世流传不衰,成为端午节纪念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提及屈原的怨魂和楚乡的遗俗,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不仅是对屈原个人的缅怀,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颂扬。尾联“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则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口吻,邀请人们在闲暇之时聚集江边,共同品味端午佳节的乐趣。通过“醉讽离骚”这一细节,既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欢愉心情,又暗含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不解愁”并非真的指无愁无忧,而是强调了人们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也能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整体而言,《午日观竞渡》不仅是一首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盛况的诗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次深情赞歌。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

边贡

1453首
边贡(公元1476--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